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三策
作者:龙建辉 来源: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20-01-07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重农固本一直是我国的安民之策。当前农村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整治“空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破解这些问题。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重农固本一直是我国的安民之策。当前农村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整治“空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破解这些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但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显现,这些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工农失衡、城乡失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治理这些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主动出击,以实现根治。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量增效
统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照稳粮、优经、扩饲要求,我国要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格局,确保水稻、小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增加优质大豆、薯类、杂粮的种植。同时,要将经济作物进行区分,巩固棉花、油料、糖料的种植。此外,也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注重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料种植,形成现代化饲料产业发展。现代化饲料产业是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键,其对于服务“三农”有着重要贡献,我国不仅要关注饲料产业量的增长,更要引导饲料产业产生质的飞跃。除关注传统饲料产业之外,现代化饲料产业更需要关注绿色饲料产业,利用青绿色植物根茎、水生植物、灌木与半灌木加工调制绿色饲料,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为养殖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全面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农业生产应坚持绿色、安全、优质导向,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注重农产品“三品一质”认证,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商标化发展,强化品牌保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官方权威认定机构,加速国际有机产品认证。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源头治理工作,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产品销售使用的相关规定,严禁使用非法添加剂。除此之外,更应加强关注食品安全,各地政府应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规范,完善安全监管体制,落实责任制,加大抽检力度,形成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农业供给侧改革一直强调要适度发展规模经营,要使现代化产业园能够聚集生产要素,形成“生产+加工+科技”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园区,从而进行技术集成、产业融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得到更好发展。同时,政府也要参与到现代化产业园的建设中来,统筹布局园区规划,科学设置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机构,集中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现代化农业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便捷服务,让现代化产业园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邀请广大农户参与其中,分享收益。
科学整治“空心村”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来看,“空心村”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通过城市壮大反馈农村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佳方案,如何改造“空心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空心村”布局。在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一直关注“空心村”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对“空心村”实施改造建设,试图改变“空心村”的面貌。但事实上,我国诸多“空心村”并不具备建设条件,如果盲目继续进行投资建设,就会形成资源浪费,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从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部分“空心村”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改造成为街道整洁、设施完善的村庄,但在村中依然难得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仍然缺乏“人气”。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空心村”进行重新布局,对具有历史文化元素、具有保留价值的古村落、生态村落进行修缮、维护,做好相应的整治规划,对失去价值的村落应进行整合改造,通过整合缓解“空心村”现状。
强化责任,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农村人口减少形成“空心村”,但是人口减少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国家和各地政府应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应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整合“细碎化”土地,将土地资源进行集中耕种。同时,鼓励“空心村”之间建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加强合作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政府应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注重农民的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科技和资本要素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益。
秉承城乡一元理念,提供均等公共服务。城乡一元理念并不是“撤村并居”,而是要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待遇,实现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基于目前情况来看,乡村居民向城镇发展,并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城市待遇,只有秉承城乡一元理念,加快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乡村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才能够缓解“空心村”现象,防止乡村农民大量外流。现阶段,乡村发展应重点关注医疗、养老、教育,一旦这些公共服务能够解决,“空心村”的现象就能够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
新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是主动式选择,而后者是被动式接受。农业部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要超过2000万人,要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年轻人成为职业农民,构建有文化、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首先,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分化规模和速度,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就是要重塑传统农民,让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过渡。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乡村教育,但在一些地方却始终未能落实,这就要提高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农村地区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教育资源,夯实农民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对农民专业技能培养,让更多农民能够在农业专业水平上有所提升,确保农民能够成为懂专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注重制度改革。重塑新型农民,需要提高农民的从业能力,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健全相关制度,通过制度推动农民向非农化转变,加速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和市民进化转型,最终实现传统农民完全职业化的目标。
最后,合理调节农民收入差距。一方面,认清经济发展规律,适度调节经济收益,防止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应以农村建设和税费改革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农村地区财政体系,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控制农民经济收益差距,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确保社会的基本公平。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收入差距不能完全消除,将会长期存在。鉴于社会发展规律,农民收入差异并不能完全根除,要鼓励先富农户带动后富农户,实现两者的共同富裕,通过有效的扶持和带动,不仅能够缓解收入差异,实现初步的社会公平,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户收入。
(作者为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