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简介

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基于文化视角的新疆旅游目的地发展布局与形象定位研究

作者:高波 姚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6

1 概述

文化来自于过去却重新塑造了未来,它是一个复合体,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风俗、道德等多种内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可以成为一种可获得的工具,通过其直接和间接的转化能力可转化成为包括经济成本在内其他资本。从旅游者审美倾向分析,文化是其出游的深层动机,包括对异文化的体验、对我群的反思和对神圣性心理的诉求三个基本要素[光映炯.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J],思想战线,2002,28(6):43-47.]文化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支持作用、推动作用和提升作用,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基于区域文化特征规划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形成区域旅游最富魅力和竞争力的卖点[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武汉大学,2005]

新疆与葡萄、歌舞、草原、戈壁沙漠、丝绸之路等词汇紧密相联。新疆的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的人去体验就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新疆印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亚洲的中心;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是中国向西发展的前沿基地。新疆应怎样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来面对属于我们的当下和未来,这是应该正确认识和积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以本地文明进程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的文化线索为基点,对新疆整体区域的目的地形象定位进行研究。

2 新疆地域文化解读

认识和了解新疆有多种途径。本文从文字结构与地质地貌特征层面为引领,向读者解读大美新疆之文化脉络。

2.1 “疆”字的解读

面对宏大的课题,不妨撇开复杂的事物,以新疆的“疆”字为切入点开展分析。有人开玩笑说,“疆”字就是专为新疆而造的。这个字左右结构,对应在地图上就是左西右东:危险来自西方,“疆”中之“弓”,一次次向西张开。弯弯曲曲的“弓”字边,就像新疆56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而那片“弓”外之“土”,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在近代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的土地,面积之大,足可以立国。

“弓”字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失败在火器盛行的工业时代。汉唐开疆扩土,不输于漠北的天马与弯弓,但到了满清中叶以后,形势大变,再也翻不过身来,一败再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来复枪”。

“弓”字还告诉我们,中央王朝在新疆有漫长的屯田史。自西汉开始的屯垦戍边,延绵两千余年,从政治、军事而言,代表历史上的有效管辖;从文化、文明而言,源源不断地为西域注入儒家的文明。直到今天,我们兵团的大部分团场,仍然由北至南分布在边境一线。

“疆”字的右边分别是“三横两田”。三横,代表了三大山脉;两个田字,代表了两大盆地。就这样,新疆自然地理的骨架,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写出一个雄伟的“疆”字。

2.2 万山之祖——昆仑山

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最多,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而重大影响的山脉,莫过于昆仑山。在古代,人们认为昆仑山是“地之中心”,尊它为“万山之祖”,是中华始祖-黄帝的居所,是通天的“圣山”。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开始,生生不息传颂至今,仅据清代编辑的《佩文韵府》一书的收录,古代流传的有关昆仑的词汇就有100多个。昆仑山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图腾符号之一。

昆仑山不仅是我国神话传说的发祥地,而且还是美玉的故乡。昆山美玉千古传颂,和田玉是其佼佼者。和田玉的开采史,据专家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实证,应该不会少于6000年的历史。西域与中原、和田玉与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血缘关系。巍峨、壮美的昆仑山孕育了中华儿女的无穷智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昆仑山不愧是新疆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自然遗产。

2.3 绿洲缔造者——天山

天山是新疆的代名词。它如同蛟龙从帕米尔高原飞跃而出,一路向东奔走,横亘于新疆大地中部,形成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迥然不同的塔里木、准噶尔南北两大盆地。

在中国以“天”为名的山脉唯有天山。传统文化中的“天”被认为是至尊无上的。自古以来,人们对天山敬若神明、顶礼膜拜,在古籍《太平御览》中,关于天山就有“过之皆下马”的记载。天山的壮美,使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与喝彩。从汉代乐府中的“天马歌”到细君公主的“思乡吟”,从唐代浪漫诗人李白的《关山月》到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元耶律楚材的“用韵天山”到清洪大学士的“天山放歌”,历代诗人尽兴为我们描绘了天山的神、奇、美、秀。甚至,还有一位从未到过新疆的吴承恩,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也杜撰了许多关于天山的故事,包括神奇的火焰山。

天山山脉古代有北山、白山、雪山、阴山等诸多名称。

天山,它横亘于亚洲中部,与昆仑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并称为亚洲三大山系,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大山系之一,全长2400多公里,在长度上,它仅次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洲的洛基山脉和阿帕拉契山脉,可谓称雄亚洲,世界知名。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东西长约1800公里,南北宽约250400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根据山形及构造带在地貌上的表现,可将天山山系划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三大部分。

冰川被人们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天山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根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川编目》的统计,天山供应各类冰川9128条,冰川总面积达9253.58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0122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全年入海水量,年消融量95.9亿立方米,冰川融水是新疆重要的河川径流补给来源之一。

天山又是新疆芸芸众生的生命摇篮。突兀于广阔的干旱荒漠之上的巨大山系,拦截了西来的湿润水汽,天山的冰川雪水为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源,使位居天山南北的各族同胞得以生存发展,新疆各族人民自命为“天山儿女”。天山连同它的天池、赛里木湖、大峡谷、八卦城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2.4 中亚古代文明的摇篮——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包括阿尔泰山、北塔山、卡拉麦里山和诺敏戈壁。山体呈西北-东西走向,西北宽大高耸,东南部窄小低矮。最高峰是位于中俄边境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山体西北部海拔一般32003500米,向东南逐渐降低,北塔山海拔2912米。

阿尔泰山是中亚古代文明摇篮的中心区域之一,是欧亚草原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山地草场,使之成为人类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踪迹已被淹没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尘埃之中,难以寻觅。但是,经过历史语言学家对大量流传至今的各民族语言信息资料进行比较和归纳,给我们勾勒出了古代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大致可以分为印欧(语系)人、闪米特(语系)人与阿尔泰(语系)人三种。印欧人的故乡在中亚到中欧之间的广阔草原上,中心是黑海北岸。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向外迁徙,特点是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四周迁徙,犹如浪花四溅。闪米特人的故乡在阿拉伯半岛,公元前四千年上半期开始向外迁徙,特征是一批又一批人周期性地向北部“肥沃的新月地带”迁徙,犹如洪水定期泛滥。阿尔泰山与我国北部大漠是游牧民族的第三个发源地,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他们迁徙的特点是先南下后西进。每支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兴起之后,首先南下中原,与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争战。不管谁胜谁负,结果常常是一部分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融合,而另一部分则改变迁徙方向,西迁到中亚、西亚以至欧洲,从而多次推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的浪潮。公元14世纪匈奴人的西迁推动了日耳曼人的大迁徙,6世纪柔然人的西迁推动了斯拉夫人的迁徙,而从11世纪开始的突厥-蒙古人的多次西迁接直影响到今天欧亚大陆的民族和种族结构。

游牧民族游走的生产生活特性,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他们社会发展、民族变迁,不过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分布广泛的石人、鹿石,还有众多的石堆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秦时的塞人,两汉时的呼偈、匈奴,魏晋时的鲜卑,北魏时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元时的克烈、乃曼等部族在这里遗留的历史痕迹。这些来自恒久亘古的创造,勾起了人们对奠基人类文明基石的先人的不尽思绪。在阿勒泰这片布满史前璀璨瑰宝的土地上,文化一直是这里延续人类文明的纽带,把人类的智慧凝结成瑰宝,点燃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接力火炬,照亮着人类文明的时光隧道。

透过时空的尘埃,行走在阿尔泰山崎岖的牧道上,如果是春秋两个季节,一定能遇上现代哈萨克人的牧业转场。一年四季在不同的草场放牧,生产生活资料随牛羊的移动而迁徙,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游走在阿尔泰山的深处,这是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的人类最壮观的游牧生产活动,是活着的人类遗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透过今天哈萨克人转场的壮观场面,不难想象几千年来游牧民族金戈铁马的大规模迁徙是何等撼天动地。阿尔泰山由于接纳了北冰洋的气流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如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石钟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这样一些精美的大自然杰作……

新疆,也正是由于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脉的怀抱,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世界文明的汇聚之地,丝绸之路的依托之地,西域文明的发育之地,这其中每一条山脉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每一条山脉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5 储存自然玄机和人类奥秘的宝库——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被世界屋脊的高大山系所环抱。它像一个盛满玄机奥秘的封闭体,深藏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封闭的地理格局使塔里木盆地形成极度干旱的典型内陆荒漠气候。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古代西域文明,这不能不归功于塔里木河的伟大贡献。是它把许多孤立零散的绿洲串连起来,把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这一流动鲜活的人类生存环境。同时,又演变出浩瀚沙漠上各个绿洲的既独立又联系的文化体系。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古代部族文化的最初整合的开始,它与黄河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整合是极其松散随其自然的,各绿洲单元既保存了自己的特性,又提高了异质文化交流渗透的土壤。于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文化就有了吸纳和创造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有了选择、扬弃、转化、传播外来文化的极大自由度。最伟大的变革,是塔里木盆地的游牧狩猎文化走向绿洲农耕文化,这是划时代的进步。绿洲农业文化较之草原游牧文化,更利于文化的积累和创造。

没有塔里木河也就没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片片绿洲,也就不会产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就没有塔里木盆地中的于阗文化、龟兹文化、楼兰及罗布泊文化三大文化中心。塔里木盆地中的片片绿洲,既是沙漠中的地理和文化单元,也是人类活动和外界交流的纽带。

塔里木河对东西方文明的创造和交流发挥过历史性的重大作用,同时它也留下太多的未解之谜,储存了许许多多自然玄机和人类的奥秘。所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作出以下论断:“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了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摩尔根所说的世界文化摇篮,不光是说古代西域文化的构建有世界许多民族参与,而且古代西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并成为沟通人类文明的载体。

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流域遗存的古代废墟,至今仍放射着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光焰,闪耀着时明时暗若隐若现的神奇色彩。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三者的神秘性,正是它们的文化性之所在。它们对人类文明已有的建树和对未来的开拓意义,是其他世界遗产所无法替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2.6 史前地质博览园-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地质构造是一个古老的陆台,其四周以深大的断裂线与周围的山脉为界。准噶尔陆台的核心是距今6亿年以前的非常古老的前寒武纪岩层,经过历次地壳运动,基低岩层的刚性不断增强,海西期间(距今2.3亿年前)有一定的升降运动。中新生代(距今2.3亿年以来)则主要为巨大的差异性下降。最大的下降运动发生在天山北麓的前缘凹陷区域,下降幅度可达一万多米,向北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少至千余米甚至只有数百米。中新生代的沉积均以陆相的河湖相的砂岩、泥岩、砾岩为主。准噶尔盆地地层中丰富的煤、石油以及众多的恐龙、硅化木等古生物化石,记录和保留了盆地波澜壮阔的地质发展史,堪称是个不可多得的“史前地质博览园”。准噶尔盆地出露的最古老的地层是距今3.3亿年至2.3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古老的地层受到强烈的构造变动,并伴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将军戈壁上遗存有一个当时岩浆喷发的古火山口,是距今3亿年前中石炭纪后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虽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但火山口的形态还明晰可辨。瞻仰古火山口,神游史前洪荒时代那岩浆喷涌、海水沸腾、火光冲天、天摇地动、惊心动魄的场景,也应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离古火山口不远的东准噶尔戈壁滩上,有一个叫“拾钱滩”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出露点。这里的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蟹形贝、马丁贝、纹窗贝、巨大自房贝等几十种古贝壳化石以及腕足类、各类珊瑚等化石,俯拾皆是。这些化石是产生于中炭纪的浅海相生物灰岩及钙质砂岩之中。

地质演化的中生代是准噶尔最繁荣昌盛的时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2.3亿年-7000万年前)三个时期。中生代准噶尔地质构成主要特征是遍布于各处的深浅不一的大湖盆;气候湿热,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陆相植物在湖滨大量发展,不仅为成煤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整个中生代,爬行动物成了当时最繁盛的脊索动物。在陆地上有食草和食肉的恐龙,在海上有鱼龙和蛇颈龙,在空中有翼龙。当年的准噶尔湖盆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湖中、湖滨和空中恐龙成群出没,充满生机与活力。到了侏罗纪晚期,盆地上升运动达到最强烈,湖区面积缩小,气候变得干旱炎热,严重缺水使植物大量死亡,导致恐龙家族及各种生物的衰亡。进入白垩纪时期,准噶尔盆地又逐渐下沉形成湖盆沉积,沉积的新地层及时掩埋了生物遗体,形成了密封缺氧的有利于化石形成的环境条件,使中生代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尤其是东准噶尔的将军戈壁一带的上侏罗纪系地层,恐龙、硅化木等化石最为丰富。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组织了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对准噶尔盆地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采获了很多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的一个重大发现是采获了乌尔禾翼龙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引起世界的关注。1987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恐龙考察小组在奇台将军戈壁的恐龙沟发掘出一条蜥脚类恐龙化石,长度30米,仅次于美国34米长的北美恐龙-地震龙,号称“恐龙亚军”。1990年,中加联合恐龙考察队又在将军戈壁发掘了一条长度超过34米,身高超过10米的“世界恐龙冠军”-蜥脚类恐龙化石,为举世罕见。

作为史前博览园的准噶尔盆地,最雄伟壮观的奇景莫过于东准噶尔盆地的硅化木森林。以奇台将军戈壁为中心,东至中蒙边境的淖毛湖和哈密南湖,西至乌鲁木齐米泉一线,在这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石。最集中、最壮观的地段是奇台将军戈壁一带的帐篷沟、石树沟、清真寺沟、老鹰沟与恐龙沟。

东准噶尔盆地的硅化木森林无论就它的规模、数量、保存条件等各方面都远胜过美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以拥有硅化木而自豪的国家。

综上所述,新疆三大山脉之中夹着两大盆地,大山之中又有不少谷地和盆地,盆谷相连,这种环境与外界隔绝,易造成自我封闭。旅游作为开放系统,开展基于文化角度的旅游总体布局与形象定位研究,为构建整体的新疆旅游目的地目标提供参考。

3 新疆旅游目的地总体布局与形象定位构想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一定都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必然是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新疆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大板块,三山旅游,四河文化,五大景区,六台歌舞”,构造出标志性文化重点突出,顾及全区、有层次、内涵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格局。

3.1完善一个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展示中心 —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不仅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游牧文化和绿洲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对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桥梁作用。今天有几十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民族民俗文化五光十色各具风采。建筑、歌舞、节日、服饰、娱乐、饮食、习俗等文化构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多元文化大观园,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区。

文化定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重点的新疆多元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旅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

形象塑造:丝绸之路重镇、亚心之都、13个主体民族多元文化荟萃之地。

3.2 建设两大旅游文化板块

3.2.1 南疆绿洲农耕文化旅游板块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分布于全疆各地,而大部分集中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4个地区,多数人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维吾尔族有经营农业的传统,现代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其经济文化属于绿洲灌溉农业类型,擅长粮棉和园艺业经营。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产生于11世纪的《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辞典》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是民族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传统舞蹈以“赛乃姆”、“刀郎”为代表,“麦西来甫”是最具广泛群众基础,最受群众欢迎的集体歌舞。

文化定位:重点突出维吾尔民族民俗文化、绿洲农耕文化;

旅游文化:绿洲丝绸之路文化、木卡姆文化、昆仑文化、和田玉文化、龟兹文化、天山文化、塔里木河文化、孔雀河文化、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文化;

文化亚区:塔里木河流域文化、巴音郭楞蒙古族文化、帕米尔民族民俗文化。

主体形象塑造:绿洲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

3.2.2 北疆草原游牧文化旅游板块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昌吉等地的山地草场和草原。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现以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上定居或半定居的农牧结合的道路。哈萨克文化艺术充满浓郁的草原游牧风情,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收集民间创作并进行演唱的歌手称“阿肯”,每到春夏之际举行“阿肯”弹唱会。其舞蹈以“挤奶舞”、“制毡舞”和“剪毛舞”为著。

文化定位:重点突出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草原游牧文化;

旅游文化: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准噶尔史前地质文化、阿肯弹唱文化、阿尔泰学文化、阿尔泰山文化、天山文化、伊犁河文化、额尔齐斯河文化、工业文化;

文化亚区:伊犁河流域文化、额尔齐斯河流域文化、博尔塔拉蒙古族文化、昌吉回族文化;

主体形象塑造: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

3.3 挖掘三大山脉人文内涵

3.3.1 阿尔泰山-游牧之山

文化定位:千里游牧文化长廊;

文化元素:泰加林景观、牧民转场、游牧文化古迹遗存、现代游牧民俗;

文化关联:清河、富蕴、阿勒泰、布尔津、吉木乃。

3.3.2 天山-浪漫富饶之山

文化定位:浪漫富饶之山;

文化元素:西王母传说、达坂城的姑娘、草原之夜、康家石门子岩画、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克拉玛依之歌、哈密瓜、东天山、西天山、伊犁河谷;

文化关联:乌鲁木齐、伊犁、博州、塔城、昌吉、吐鲁番、哈密、巴州、阿克苏、克州。

3.3.3 昆仑山-神话之山

文化定位:万山之祖、中华神话传说之源;

文化元素:和田美玉、佛国遗迹、楼兰、尼雅、维吾尔民俗、塔吉克民俗、柯尔克孜民俗;

文化关联:克州、喀什、和田、巴州。

3.4 梳理四大河流文化

3.4.1 塔里木河流域文化

塔里木河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塔里木河及其流域曾是辉耀千古的丝绸之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条河流代表着流淌的历史,一条河流同样也记录着流动的文化。塔里木河流域有一万年前的人颅化石、四千年的“太阳古墓”木乃伊、千年的楼兰兴衰,文明从此走来,文化从此延续。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之河,孕育着塔里木盆地的绿色生命,造就了塔里木河流域以及各绿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域文明。这是塔里木河最富有魅力的地方,也是塔里木河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塔里木河流经大漠荒原,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文明的交流之河,西域文明的发育之河,丝绸之路的依托之河。

构成因素:塔里木河流域文化既包括本土各民族混交的草原游牧文化,又包括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或绿洲文化,还包括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商业文化,从而确立了塔里木河流域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

文化定位:雄浑、神秘而又充满活力;

形象塑造:绿洲文化的摇篮、丝绸之路的大动脉。

3.4.2 伊犁河流域文化

伊犁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成为游牧民族的人间天堂和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成为农牧业文化的接触点和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地。伊犁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文化更替频繁之地。先秦时期,在这里活动的主要是塞人。西汉时,月氏人打败塞人占据此地。不久,月氏又被乌孙昆莫猎骄靡驱赶。乌孙人在此建立了西域最为强盛的乌孙国。之后,匈奴、嚈哒、突厥、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又相继进入此地。清朝乾隆年间,在伊犁设置设置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兴建伊犁九城。此后直到1882年新疆建省,省府移驻迪化(今乌鲁木齐),这里一直是清代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构成因素:伊犁河流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游牧民族逐鹿的地方,金戈铁马使草原游牧文化不断发展成熟,成为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刺激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

文化定位:广袤、宁静而又充满生机;

形象塑造:乌孙故地、哈萨克草原文化大观园。

3.4.3 额尔齐斯河流域文化

公元前3世纪,塞人西迁到额尔齐斯河边,建立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行国。公元90年,北匈奴在此建立“金微山单于廷”。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鲜卑、柔然、突厥、葛逻禄等部族所建立的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各游牧汗国,也曾生活在此地。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六次过阿尔泰山,曾在额尔齐斯河畔修整过战马。此后瓦刺的一部杜尔伯特部曾长期游牧在额尔齐斯一带。1757年,准噶尔叛乱平息后,乌梁海人在此从事采捕和游牧。

构成因素:额尔齐斯河流域文化动荡激烈,部族文化古老、神秘,鲜为人知,是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里岩画长廊和牧民四季转场构成人类生产、生活的壮丽画卷。

文化定位:古老、神奇而又充满神秘

形象塑造:游牧文化发祥地、地质构造奇观。

3.4.4 孔雀河流域文化

孔雀河源出博斯腾湖,年径流量10亿多立方米,向西穿过铁门关,灌溉库尔勒绿洲,再折向东南注入罗布泊,全长375公里。孔雀河与塔里木河下游之间水道紊乱,两河时分时合,孔雀河是丝绸之路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沿孔雀河可进行楼兰古城探险旅游,沿途有丰富的丝路古迹。

构成因素:孔雀河昔日联系与楼兰的交通,成为东、西方的文明纽带,今天与现代工业文明接轨,见证流域内的沧桑巨变;

文化定位:古老、沧桑而又现代;

形象塑造: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文明更替的垂直带。

3.5 提升五大景区形象竞争力

3.5.1天池

天池古称瑶池,今名来自清乾隆48年(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题写的《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天镜”、“神池”之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些关于天池的神话传说,特别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穆天子传》中关于周穆王西巡,在天池受到西王母宴请即席赋诗酬唱的记载,因而天池又有瑶池、神池等美称。20075月,天山天池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级旅游景区。

文化定位: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与神话传说;

产品特色: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同时涵盖金庸天山武侠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地质文化等;

形象塑造:浪漫、传奇。

3.5.2 喀纳斯

喀纳斯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唯一的延伸带,是中国唯一的古北界欧洲 — 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 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是中国唯一的大陆性苔原地带,是中国唯一的与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阻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北移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人类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世居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垒木为屋,善于骑射、渔猎,保留着原始的萨满宗教和图腾崇拜,禀承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和农耕文明之前的狩猎、游牧文化,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建立了喀纳斯湖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达5588平方公里。20075月,喀纳斯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级旅游景区。

文化定位:传统游牧民俗文化与特质自然景观;

产品特色:游牧文化的特质景观-转场,图瓦部族的传奇,自然景观的独特;

形象塑造:游牧文化的发源地、自然景观的唯一性。

3.5.3 葡萄沟

驰誉中外的吐鲁番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公里的火焰山峡谷中。沟内溪流环绕,葡萄架葱绿碧翠,桑榆桃柳错落有致,村舍农家清流萦回。阵阵笑语欢歌伴和潺潺流水,宛如一支美妙的西部田园交响曲,令人陶醉流连。20075月,葡萄沟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级旅游景区。

文化定位:维吾尔传统民俗文化村落;

产品特色:典型的西部绿洲特色经济与维吾尔民俗文化集大成;

形象塑造:集生产、生活、民俗于一体的西部干旱区绿洲景观;

3.5.4 那拉提

居住着全国十分之一的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而著称的天山儿女-哈萨克族,至今仍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草原文化。那拉提风景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塞风光。

那拉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先后经历了塞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文化时期,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涵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农牧业旅游以及森林旅游等,基本可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需求。

文化定位:草原民俗风情大观园;

产品特色:生态保护、民俗风情、休闲度假;

形象塑造:草原风光、河谷景观、哈萨克风情。

3.5.5 克孜尔

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

克孜尔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它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 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定位: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集大成者;

产品特色:西域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的博览园林;

形象塑造:佛教艺术的传承者、民俗文化的记录者。

3.6 策划六台精品民族民俗歌舞晚会

3.6.1 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乌鲁木齐)

背景说明:“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由赵思恩作词、吾布力·托乎提作曲、巴哈尔古丽演唱的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如今已经成了赞美新疆的经典之作。

文化定位:以恢宏的舞剧场面展示新疆的多元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形象塑造:和睦的民族大家庭,突出13个主体民族的民俗生活和服饰文化。

3.6.2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吐鲁番)

背景说明:这首有瞿琮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曲,曾经风靡海内外,28年过去了,不知影响了几代人的歌传唱不息,使吐鲁番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已经与《太阳岛上》、《请到天涯海角来》、《鼓浪屿之波》等歌曲一起成为我国四首地名代表曲目。

文化定位:突出吐鲁番在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形象塑造:五彩吐鲁番;

3.6.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喀什)

背景说明: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来是一首塔吉克族著名民歌。杰出的音乐家雷振邦先生为《冰山上的来客》搜集音乐素材的时候,接触到这支歌,于是将它稍加改编,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继而,这支歌成为20世纪的经典歌曲之一。

文化定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维吾尔文化的集大成;

形象塑造:时髦的喀什葛尔

3.6.4 草原之夜(伊宁)

背景说明:这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从诞生那天起,就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并走向世界,并被纳入中国民族经典歌曲的宝库。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这支歌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文化定位:奔流不息的伊犁河、欢乐幸福的哈萨克;

形象塑造:塞外江南,美丽草原。

3.6.5 龟兹乐舞(库车)

龟兹在汉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公元前就与中原交往频繁。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日趋繁盛,成为西域乐舞胜地。至隋代已有不同形式的龟兹乐流行在内地,唐代是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龟兹石窟的壁画中,乐舞形象十分丰富,舞蹈约18种,舞蹈姿态数十种。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乐舞造型可以说滥觞于龟兹乐舞。

隋唐时期,龟兹乐舞对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国的影响较大,成为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文化定位:西域瑰宝,华夏佳音;

形象塑造:古代西域文化艺术的瑰宝、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3.6.6 金山银水 — 千年游牧大写意(阿勒泰)

阿尔泰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肥沃的山地草场,诞生了古老的游牧文明。岩画、石人、鹿石、石堆墓葬等是游牧先民遗留下的标志性文物。今天哈萨克人转场的生产生活场景,是游牧经济的活化石。

文化定位:草原丝绸之路的大通道、古老游牧文化的大看台;

形象塑造:金山银水,游牧圣地。

4 结语

文化是地域旅游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本文从新疆的历史发展与地质特征着手,开展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脉络分析,寻找与旅游活动需求相契合的文化因子,探索大旅游发展布局上各区域的文化主旨与旅游形象定位。从疆字解读、三山夹两盆地貌分析,提出了新疆旅游目的地发展的“123456”布局构想和形象定位解析,期望对新疆旅游实践有参考价值。

姚娟,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