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编辑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

作者:农民日报编辑部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03-1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

——写在中国植树节四十周年之际
    农民日报编辑部

   正是太空里那次蓦然回首,让整个世界为中国扮绿地球的努力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为地球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面积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绿地重回这个星球。《自然》杂志相关研究结果称,过去近20年里,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这抹新绿的最大贡献者正是中国,而功劳首推植树造林和集约农业的突出表现。
    一个月后,中国植树节迎来了四十岁生日。
    1979年,每年的3月12日被设为植树节。四十年来,一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接力展开。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棵树育成一片林,从塞罕坝种出百万亩人工林海,到右玉建成“塞上绿洲”,再到阿克苏筑起北疆“生态长城”,无数感天动地的绿色奇迹植根祖国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从黄土黑地红壤,到山林田园湖泊,广袤乡土上开启了一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关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变革。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竭泽而渔、坐吃山空”的末路,更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断头路,而是不断探索一条绿色协调发展的宽阔新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起点,乡村振兴正按着党的十九大擘画的蓝图一步步照进现实。
    一
    全国耕地点位超标率达到16.1%,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严峻;耕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生产用水缺口呈扩大之势,农业资源弦已绷紧;“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
    六年前,这所有的问题都在迫切追索一个答案。“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理念的倡导者、变革的推动者、实践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涓滴成河,一路奔涌,汇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深刻的思想源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深刻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实践源泉。从为梁家河引入沼气技术、保护脆弱植被,把“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写进正定发展规划,到提出闽东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再到浙江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以“千万工程”的实践为全国乡村的生态振兴树立起可资借鉴的样板库。
    深刻的思想来自扎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生态问题,对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以及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等多有论述。以此为基,习近平承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紧扣我国当前的发展难题和生态问题,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不仅在于丰富的思想内涵,更在于能够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引。今日中国,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铿锵前行。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自然生态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这“四观”。
    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守牢生态红线。从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大自然的报复也接踵而至,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反过来成为人类发展的严重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要时刻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栖身家园,金山银山是财富梦想,两者之间很难逾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者间架起桥梁,但绿水青山的消逝才换来金山银山的堆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矫正两者关系,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要始终牢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提供生态产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们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我们党代表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打造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
    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共同体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连为一体,用命脉把人与生命共同体相连。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乡村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必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才能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乡村振兴,百业待举。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选项中又该从何处先下手、重着力?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够用最接地气的话语切中要害。
    让乡村回归绿色,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其中,生态振兴贯穿于其他四个振兴实现的全过程,并为其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而其他四个振兴也只有在生态振兴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落点在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没有生态资源作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生态保护也难持久。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必须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双赢。要一手调结构,尊重自然规律,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闲则闲;一手促融合,用好生态绿色牌,做足山水文章,壮大乡村旅游和休闲经济,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点在人居环境的系统整治。只有把乡村建设成幸福美丽新家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才能拥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才能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伟业。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坚持规划先行,引导提升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厕所革命,改善垃圾处理体系,建立污水治理系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另一方面要把山水林田湖草当作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为美丽乡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在养成农民的生态自觉。在这场绿色接力赛中,农民既是参与者,接受自然馈赠,投身农业生产;又是受益者,守住青山绿水,创造美好生活。要让农民的生产方式“绿”起来,推行节肥、节药、节水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同时,也要让农家生活方式“绿”起来,培育文明乡风,加大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内化成为农民的自觉自发行为,不断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万千村庄必将迎来绿色振兴的胜景,大美中国必将铺展更加壮丽的图景,中华民族必将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