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作者:李慧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3-14

【问计民生】 
  乡村是中国的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丽风光,“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的欢欣生气,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和剪不断的乡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代表委员建议,要科学统筹推进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根据各地区乡村建设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探索出一条绿色引领、生态优先、融合共生的美丽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1.补齐短板 统筹推进 
  “如果你走进我们村,就能看到村道两侧的绿化带。村子要是光秃秃的,看不着绿色,房子建得再好,村里也不美。”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树芹代表说,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如果每个村都成为美丽的新农村,就离美丽中国更近了一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其中,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以及村容村貌提升,已成为治理重点。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总结推进了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委员指出,要坚持生态惠民、美丽为民、宜居利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清洁化、发展模式生态化及垃圾废物资源化。
  葛树芹代表认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要不断激发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培养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
  “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霍学喜委员说。
    2.设立目标 分类施策 
  我国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条件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合理设定行动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副主委、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胡万宁委员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面临着诸多难题:农村人口多、面积大,生产生活垃圾数量大、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农业生产产出低,而垃圾污水治理成本大、费用高,很多地方缺乏垃圾处理资金;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垃圾污水治理观念淡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治理难度。
  胡万宁委员建议,根据乡村区位和人口经济构成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污水分类治理措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山区乡村可结合农村改厕,建立统一的粪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沼气发酵池等,变废为宝,使沼气、沼液、沼渣得到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风险。平原区乡村应根据村庄规模大小结合乡村周围坑塘整治,推行生态治理。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大家深刻感受到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农村还存在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茅坑蚊蝇飞’的状况。现在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回到家乡,感受到和城市生活差别最大的就是厕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委员认为,要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衔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改厕”之路。要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久久为功,尊重农民的传统文化和引导改变农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民生的事情真正办到农民的心坎里去。
    3.创新思路 变废为宝 
  “目前,我国农区秸秆和果树修枝每年约5亿吨左右,林区可收集利用的枝桠材每年约3亿至5亿吨,仅这两项约可生产2.5亿吨左右的生物质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委员参加会议时,心中装的是“农林剩余物”利用账本。
  “当前,我国农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大力发展农林生物质能源,有利于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有害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防止空气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利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手段,提高秸秆经济价值,帮助农民增收脱贫,造福广大农民;有利于通过营造能源林,加快荒山荒坡绿化,打造更多绿水青山。”张建龙委员说。
  实施畜禽粪污治理、秸秆农膜回收处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行动,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促进农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张建龙委员建议,国家在贷款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鼓励培育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农林生物质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支撑,用好有关科技专项、能源专项,组织开展农林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和装备深度研发,加快推广应用基本成熟的农林生物质能源技术;强化市场监管,组织研制农林生物质能源产品技术标准与规范,加强标准认证管理,建立农林生物质能源行业监测平台和服务体系,引领我国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