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国休闲发展与未来展望(下)

作者:宋瑞、冯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21

     编者按:2018~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变,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公共部门对休闲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增大,公共服务体系有所完善;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休闲消费意愿强烈。从休闲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行业变化来看,旅游休闲的文化内涵和综合吸引力显著提升,文化休闲的新兴产品和服务市场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化的过程,体育产业中的各类休闲服务、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大健康”休闲和养老休闲快速崛起。就未来发展而言,品质、融合、科技将成为重要趋势;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休闲时间方面的制约;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休闲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优化统计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理论研究,为休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接上)
     二、休闲相关产业特征
     休闲产业是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市场载体。从休闲产品和服务能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的角度来看,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既是幸福产业的主体,也是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亮点,休闲产业的产业内涵扩容升级,产业运行提质增效,市场发育日趋完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休闲产业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供给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旅游休闲:文化内涵提升,综合带动加强
     旅游是集中休闲、深度休闲、高质量休闲的重要形式。尽管近年来旅游消费环境受到经济下行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整体而言依然处于消费习惯培育和人口红利释放的重要窗口期。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稳步增长。如图11所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总体来看,2018-2019年,旅游休闲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旅游休闲品质不断提升。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针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线上旅游服务平台等行业主体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游客休闲体验,实现旅游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休闲的文化内涵逐渐增强。在旅游演艺市场发展之初,游客的休闲需求较易通过新颖技术的体验和感官方面的刺激得以满足,对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尚未投入足够的关注。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休闲市场的迅速发展,游客对于高质量休闲的需求被不断激发,产品和服务如果不能在文化内涵上深入挖掘,很难真正打动人心并有效传播当地文化。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市场供给形式多样、持续创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服务,为丰富游客生活、满足休闲需求、传播地方文化提供多元化渠道。
     其三,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验收阶段,旅游休闲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头部主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工作方式、具体做法总结成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标准化经验,从而有利于凸显休闲服务的综合吸引力。
     其四,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热点。2018年《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等的出台,对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完成,对于推动休闲度假空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文化休闲:艺术表演等稳步增长,新兴文化休闲亟待优化
     文化休闲具有休闲体验多样化的特征。一方面,近年来演出市场的规制和发育趋于完善,传统艺术表演的市场潜力仍在持续释放。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产业形式正在以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休闲需要。
     其一,艺术表演等传统文化休闲产业依然是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重要渠道,且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如图12所示,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312.46万场,比上年增长6.4%;国内观众13.7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总收入366.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演出收入152.27亿元,增长3.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乡村文化振兴成为文化休闲事业发展的重要维度。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178.82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2%;观看艺术表演的农村观众7.79亿人次,农村观众占国内观众的比例达56.6%以上。农村艺术表演市场已经占据了全国市场的重要份额,农村文化休闲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休闲需要的能力不断增强。
     其二,新兴文化休闲产业的信息入口和信息流整合加强,移动智能平台的“中心化”趋势显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普及,行业供给侧对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休闲产业的信息整合能力增强,跨平台乃至跨门类的信息流能够更为便捷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休闲需求。相关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显示,2018年腾讯、网易两大巨头在网络游戏市场的合计比重将近行业整体的70%,在网络音乐市场的合计比重超过行业整体的54%,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在网络文学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行业头部企业更易发挥移动智能平台的信息入口和信息分发作用,微信等超级APP的信息导流使得消费者的文化休闲体验呈现出依赖智能手机等“中心化”平台的趋势。
     其三,消费者对文化休闲的质量要求提升,缺乏质量优势的产品和平台黏性下降。以直播平台为例,作为典型的新兴文化休闲形式,经历了2017年的爆发式增长后,2018年的直播使用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如图13所示,考察整体直播以及演唱会、真人秀、游戏、体育等不同的主题直播,使用率回落了0.3%至8.8%不等。由此可见,新兴的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在诞生之初,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主要源于新颖的形式和新技术的运用,但是随着对形式和技术的逐渐熟悉,消费者的关切将重新回归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质低、创意差、文化内涵单薄的休闲体验无法继续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休闲需要。
     (三)体育休闲: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产业贡献显著提高,产业分类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体育发展经历了由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的转型过程。目前,作为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体育休闲供给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同时产业边界、统计标准的厘定经历了调整和优化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体育休闲产业实践的新变化。2018-2019年,体育休闲领域最突出的变化有三。
     其一,群众性体育休闲迅速发展。一方面,人们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健身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传统健身活动热度不减,以马拉松为代表,登山、骑行、滑雪等户外运动快速发展,击剑、马术、帆船、冰球、滑翔等新兴时尚运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201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将显著上升。在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同比增加47.5%。
     其二,体育休闲快速发展,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增加值为7811亿元。总产出比2016年增长15.7%,增加值增长了20.6%。其中,与体育休闲直接相关的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9大类)的增加值由2016年的55%上升到2017年的57%。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表现突出,增长速度达到了47.5%(见表2)。总体来看,2014至2017年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从1.35万亿发展到2.2万亿,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18%左右,超过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6至2013年期间体育产业年均16%的增速;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从2014年的4040亿提升到2017年的7800亿,年均增长19%,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从0.64%提升到0.94%。
     其三,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发生调整,公共部门对体育休闲产业的规制与指导作用增强。2019年最新出台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基本延续了《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5)》的分类原则、方法和框架,通过产业中类和小类的拆分合并对相关类别、说明和对应行业代码进行了调整。从涉及体育休闲的方面来看,变化有三。首先,以全民健身为主线,满足体育休闲需求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例如,《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增加了“体育服务综合管理”中类,修订“其他体育场地”中类为“体育公园及其他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其次,新分类包含的体育休闲形式不断丰富,对数字经济引致的新技术和新业态更加敏感。包括体育网络直播、体育网络视听、体育物联网、体育大数据处理等体育休闲产业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实践变化均包含于新分类之中。最后,体育休闲涉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分类的统计覆盖更加合理。《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体现了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区、水上运动码头等新兴元素,对体育休闲产业的反映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立体性。
     (四)其他休闲:健康行业成为热点,养老产业面临难题
     伴随经济发展、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扩大,个人和家庭对于单一经济回报的追求正在逐渐让位于工作和生活、健康等其他因素的平衡考虑。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与落实,人们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狭义的健康产业仅包括经济体系中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部门的总和,大体相当于产业分类意义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业;而广义的健康产业既包括狭义的健康产业内容,也包括对非患者人群提供保健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经济领域。因此,在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事业属性和公益属性。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健康疗养旅游的经济规模已突破550亿元人民币(见图14)。
     近年来,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峰值、并转而下降,我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窗口期(见图15)。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繁重的工作任务被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所替代,满足休闲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更加成熟。因此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上升,将有助于提振养老休闲消费。如图16所示,2016年,老年人非医疗保健消费的经济规模达到了2.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接近3%。以异地度假或长期生活为主要体验的旅居休闲、以“康复+疗养”为主要内容的医养休闲、以田园采摘和耕种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休闲构成了养老休闲的产业主体。从老年休闲的角度来看,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首先,老年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潜力,但信息甄别能力处于相对劣势,现实中有不少以养老休闲为噱头的消费陷阱。其次,部分养老休闲项目的开发和营运有泛房地产化倾向。最后,受限于不同群体利用公共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公共养老休闲活动与其他使用需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

     三、休闲发展趋势与相关建议
     (一)发展趋势:前景广阔,科技、品质、融合成为趋势
     人们享有休闲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正如K·Roberts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一书中所指出的,“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越来越取决于其休闲,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作为小康生活重要标志的休闲,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通过休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来看,品质、融合、科技将成为重要趋势。
     其一,休闲品质要求提升,高质量休闲具有明显挤出效应。随着中国经济经历刘易斯转折区间,传统部门与现代城市部门的生产率差异逐渐弥合,促进了社会整体意义上的收入分配改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典型高收入群体还是过往意义上的收入弱势群体,对休闲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现实基础。因此从休闲服务市场的纵深结构来看,将形成高质量休闲体验对于低质量休闲的替代趋势,即“挤出”那些质量低劣、仅凭借噱头吸引初次消费者的休闲服务。
     其二,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新商业模式重塑行业边界认知。休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幸福感。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相关服务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具体产业形式表现出来。消费者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挈领不同行业的发展实践,使得休闲相关产业的立体经营和融合发展面临更大可能。从幸福产业内部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健康与养老相得益彰,对美好生活的休闲追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混业经营模式。从幸福产业与其他外部产业的立体经营来看,“生态+大健康”的产业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休闲业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总结而言,新技术应用、新经营业态、新商业模式未来将愈发明显地重塑供求双方对于休闲行业边界的认知。
     其三,科技应用更加广泛,休闲将有更大创新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节能环保、生物识别、可穿戴智能产品等新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和应用发展,为休闲带来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二)相关建议
     休闲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恰当而充分的休闲活动,不仅能够带来个体幸福,而且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合、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充足的休闲时间、提供完善的休闲供给、实现工作休闲平衡、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为小康社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休闲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发展要务的当下中国,以文化、旅游、体育等为载体的休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空前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局限,我国休闲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如我们在上一本《休闲绿皮书》总报告所指出的,最突出包括六个方面:居民休闲时间不充分、不均衡、不自由;休闲公共供给总体不足;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存在显著差别;特殊群体的休闲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满足;休闲资源管理与休闲需求不匹配;休闲公共政策总体缺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休闲时间方面的制约。时间是休闲发生的基础条件。目前制约我国民众享受休闲生活的首要因素是时间,而其中又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利最受关注。为此,建议中央成立跨部门工作委员会,将休假制度与税收、财政、劳动保障、民生等结合在一起予以综合调控;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尽快组织开展全国性调查,并提出详细解决方案;建议各地建立工商、税务、劳动、人事等部门联动机制,将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执行带薪年休假情况等与其履行纳税等法律义务同等对待;劳动监管部门应按照主动执法的原则,常态化地开展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的暗访和抽查工作;将职工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文明单位评选等。
     其二,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休闲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休闲兼具产业和事业的属性,相对于商业供给而言,目前我国休闲公共供给还相对不足。要加大对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各地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每位公民都能均等地享受由政府提供无差别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可及性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休闲服务。要强化地方政府休闲管理职能,按照“三纳入”的要求,将休闲发展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来促使其对休闲相关产业发展、居民休闲按需求的满足给与更高重视。在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推行“六纳入”的做法,将休闲发展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政府部门目标管理体系和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其三,优化统计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经济在长期内维持高速增长或中高速增长的赶超经济体而言,经济结构的变迁、主流产业的更迭、可利用技术的演进使得经济实践往往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之中,从而给统计体系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带来了客观难度。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新技术应用、新经营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市场实践中的渗透更加深刻,从而使得对新时代休闲经济活动的度量尤为困难。对此,应当从把握休闲发展的本质出发,不断优化统计核算体系,厘清业态混合、立体经营、融合互促条件下休闲行业的边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判休闲相关行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潜力所在。
     其四,加强理论研究,为休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比西方而言,我国休闲研究不过十余年历史,尚处在前学科阶段,研究相对粗浅而分散,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不能为解释中国的休闲发展现实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撑,也无法对世界休闲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系统输出。未来,除了对西方休闲研究一般框架、方法和范式的借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研究情境的学科体系。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问题: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背景下,诠释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语境的休闲概念,揭示休闲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含义;如何构建既符合学术一般规范又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体系;研究者如何在发挥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构建起学科之间的交融机制,解决休闲研究中的分散化问题,形成统一的研究体系;休闲研究者如何成为理论研究、政治制定和社会认知之间的桥梁。(END)
     执笔人: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摘自:《2018-2019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No.7》),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休闲绿皮书”编委会:
     顾  问:何德旭、闫坤、夏杰长、刘德谦
     主  编:宋瑞
     副主编:金准、李为人、吴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