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须以文化为内核

作者:姚风明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0-01-06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为大家描绘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江苏图景,这也是对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明确要求。从中不难看到,这幅图景不仅包括美丽乡村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农村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文化为载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江苏美丽乡村的全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乡村建设非常关注。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乡村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这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挖掘和提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整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过程中,农村的软环境和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是在传承,这些政策和措施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乡村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很多现实的挑战,还存在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全国有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特别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甚至已经没有人居住。大部分农村面临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这样的村庄要建设美丽乡村,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开发力度,加强精准扶贫力度,提升农村配套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对村民的吸引力,让农民在家乡就能致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用文化内核留住农村人口,用农村经济环境和创业环境地提升来留住有志青年在农村创业,让乡愁和乡情留住人口,要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用他们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文化为载体,坚持弘扬和继承乡村文化是构建乡村社会生态和重建乡村文明的关键,更是让人们留住乡愁、记住乡愁的根本元素。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流芳千古,传统乡村还保留着很多优秀的家风家训,这些精神内涵是无价之宝,是社会正能量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具有时代精神,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以家庭为中心,以传统家训和家风建设为文化内核嵌入的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时代的轨道,创新思维,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真正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吸引力。一个乡村要是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的方向和主题,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建设没有文化做支撑,没有精神文明作为后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凝练概括。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顺应农民期盼、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对于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源发地,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孕育地,更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聚集地,即使在今天,中国广大的农村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的习俗和传统手艺,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要以振兴传统文化为要义,全面提升农村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提升广大中国乡村的软实力,是当前建设美丽乡村的主抓手。只有先提升乡村的软实力和文化内涵,才能在之后的全方位建设上有方向、有主题、有作为、有重点,才能有的放矢。
      应充分认识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符合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实际的规范和制度,重视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和注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品质,培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架构,寻找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内核,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文化为核心,以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
      寻找符合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核,使之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文化内核引导贯彻融入农村文化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要重视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特色传统等方面的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乡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注重文化场地设施统筹安排,最终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继承传统,提升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