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难在哪里

作者:祁玉梅    来源: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20-01-07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农村创业模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助推型平台创业模式、引领型美丽乡村创业模式、兴业型贤才返乡创业模式、扶持型“企业+创业主体”创业模式等。但我国农村创业仍然存在着创业人才缺乏、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信息科技力量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创业发展,需要创新多元扶持政策,努力发展“党建+创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创业模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助推型平台创业模式、引领型美丽乡村创业模式、兴业型贤才返乡创业模式、扶持型“企业+创业主体”创业模式等。但我国农村创业仍然存在着创业人才缺乏、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信息科技力量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创业发展,需要创新多元扶持政策,努力发展“党建+创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当前,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为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从落实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八项重要政策入手,为农村创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农村创业的四种模式
       助推型平台创业模式。平台创业模式是以创业孵化园、电商园等平台为载体,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引领、企业唱戏的方式优化农村创业体制,使农村创业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创业平台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比如,广东省梅州市建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为农村创业主体提供支持。
      引领型美丽乡村创业模式。美丽乡村创业模式强调在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以政府扶持的方式,从美丽乡村建设入手,为农村引入绿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比如,为深入挖掘脱贫迁建县区乡村旅游资源,山东省农业厅印发《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农业专项方案》,鼓励具有青山绿水的贫困农村打造一批体现黄河滩区风情的田园农耕型、民俗文化型、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村。
      兴业型贤才返乡创业模式。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振兴要注意发挥人才的作用,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有信心,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就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奠定了基础。
      扶持型“企业+创业主体”创业模式。通过“企业+创业主体”的模式,将农户、合作社等创业主体带入产业链,一方面能够使创业主体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能够在产业壮大后吸引新的农村创业主体加入。比如,2017年11月,苏宁首创的“电商扶贫实训店”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沽源县正式落地。该模式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员的定向就业创业实训、线上线下营销技能及信息技术培养,激活农村电商的潜力,有效带动农村贫困人员参与电商创业。
      农村创业的三个阻碍因素 
       首先,创业人才缺乏。在城镇化、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人口空心化、人气不旺等现象日益凸显,农村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振兴合力。当前,许多农村空有“青山绿水”的资源,却难以换取“金山银山”,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达成乡村美丽、农业壮大、农民富裕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依然缺乏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熟悉信息技术的责任型、专业型人才队伍。
      其次,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钱地人”等关键要素的支撑,但这些要素长期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容易造成农村的“失血”“贫血”。当前,我国一些基层党员干部面对新课题、新使命、新任务无所适从,找不到突破口和重点。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而基层党员干部是前沿阵地的战斗员。但一些基层干部在面对农村“失血”“贫血”问题时却表现得漫不经心,这与地方创业机制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缺少对乡村振兴的了解,在工作上难以找到突破口,导致乡村振兴难以获得实效。
      最后,信息科技力量不足。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但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创业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使得农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产业发展日益薄弱。比如,一些地区的创业仍停留在到县镇赶集、为县镇或市区配送自种绿色蔬果、自养家禽等。
        农村创业的三个优化措施
        第一,创新多元扶持政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产业、新业态小农户参与机会较少,不利于小农户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只有创新多元扶持政策,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破解资金难题。地方政府需针对农村创业主体的资金短缺问题制定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邮政储蓄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创业主体推出返乡创业贷、再就业担保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地方政府也应配合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定的优惠以及支持。比如,可以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小微企业贷款、小额贷款、特色产业贷款等风险补偿金,抑或是在县镇成立县级或镇级担保公司,以缓解返乡创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其次,要实施创业补贴扶持政策。政府应出台优秀人才创业补助、科技创新奖励、重点创业项目补贴、特色产业发展补贴等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主体提供政策补贴。比如,博士研究生回乡创办企业,可给予20万元的安家补助;地方籍企业回乡投资2亿元以上创业,可获得一次性基础设施配套补助800万元等。
      第二,努力发展“党建+创业”。“党建+创业”即以党建领航农村创业工作,为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全民行动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首先,要以学习交流推动创业。党员干部应积极帮助农民以及返乡人才创业,切实发挥国家的政策效应,为农村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其次,要以“技能强县”促进创业。地方政府应以党支部为主导,推动技能培训进企业、进农村,努力在厨师、电工、刺绣、电商等方面建立劳务品牌,鼓励更多农村创业主体参加技能培训,以技能创业,使农村创业道路走得更长远。
      第三,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创业创新。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新变革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需要改变农村创业主体的思维和手段,使其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有效联合到一起,实现产品、信息、服务的互联相通和利益共享,为农村创业主体打造“互联网+”创业新模式。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创业电商园区,让信息科技进村入户,并为农村创业主体组织培训。农村创业主体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家乐等,将自己生产的生态绿色产品、无激素土特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使农民成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管理者、服务者和销售者。
      (作者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