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何 静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0-01-13

       【摘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从整体入手,做好相应战略指导,大力调整农村经济模式,完善产业结构,更好地平衡农村各大生产要素,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优化和整合农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是我们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全新战略,需要从乡村振兴入手,并将发展各大相关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要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稳步发展,达到农村社会民主管理需求,确保农民生活富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农村环境的日益改善,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渐渐成为了一场逆向运动,也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因此,当前农村经济应着眼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路径,有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从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可利用现代化建设手段来推动农村的向前发展。例如可以以建设现代化农村为主,重新审视和规划农村区域发展空间,使城乡融合发展,防止城乡规划不合理等情况出现。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数据信息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及时掌握城市与农村区域发展情况,为促进城乡融合稳步发展提供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一些地形地貌会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不同地区拥有的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国对于各农村地区投入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也不相同,这就必然会造成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其次,由于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协调,使得当前在城镇化与工业化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发展为主,近些年来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比如促进农业生产的水利化与机械化,但在小农经济影响下,农业生产规模水平还需要逐步加强,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区域也有很大差异。从根本上而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并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农业经济生产还以个体经营方式为主,经营模式过于分散,不但影响了规模效益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借助网络平台方式来销售农产品,或是企业以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方式,打造的新时代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切实促进了区域产业化进程,但也无形之间拉大了发达农村与落后农村的经济差距,造成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越发不协调。二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缺乏充足的人才资源。当前,如何引导金融的活水往农村洼地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农村实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绕不开的问题。从农民个体层面而言,无论是扩大农民承包土地面积,还是购买种子、农药、生产原材料、设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若是农民难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撑,就难以有效开展农业生产,这样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收入。三是农业要素流动不顺畅。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城乡要素市场割裂,城乡不能顺畅流动和平等交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对措施
       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农村产业化的实现有着更高要求,并提出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任务,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带动作用。当前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从农业产业化入手,完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区域均衡稳步发展。在实际做法中,鼓励龙头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利用市场调节方式,以多种方式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想要达到规模化经营要求,只有转变传统分散化的农村经济模式,才能够获得更多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生产、销售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样既能够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将农业基础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投入产出效益;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降低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体系,在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高度重视发达地区区域优势,发挥带头作用,其他农村区域应借鉴和学习相关经验,并结合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创新与完善,从政策视角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便于将农业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
       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农业市场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要素流通的实际情况,必须要采用相关措施,加大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完善农业生产要素流通结构体系,特别是需要优化和整合人才与资本途径,形成具体的、流通的生产要素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达到预期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我国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质量,加强建设土地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投入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机构体系,为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做好各方面保障。
       以政府为指导,增加资金与科技投入力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吸引人才与资本。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广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添入更大的活力。
       (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旅游在河南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BJJ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姜长云:《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管理世界》,2018年第4期。
       ②李梦阳:《加快区域协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第2期。
       ③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财经智库》,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