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作者:赵新生 李雪飞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0-01-15

       核心提示: 民族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将文化产业势能转变为脱贫攻坚的利器。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需要文化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政府积极开展引导与协调;需要建立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需要全力克服人才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摘要】民族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将文化产业势能转变为脱贫攻坚的利器。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需要文化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政府积极开展引导与协调;需要建立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需要全力克服人才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结合民族贫困地区实际,发挥民族地区文化优势,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为民族贫困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文化建设助力精准脱贫。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前量,并尽可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甘孜地区的藏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雪山、藏寨、雅砻江景观带,还有藏传佛教文化等。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较好的基础与较大的规模,具备了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明确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后,沿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可以延伸出工艺品业、文化表演等产业,以及节庆日展示等活动,这些产业或活动本身和文化旅游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能够使民族贫困地区的民众广泛参与其中。这些附加值较高的文化产品扶贫效果显著,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之选。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要打造文化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民族贫困地区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大力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生产和推广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以贵州黔东南州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为例,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文化活动较多,有“苗年节”“萨马节”“侗族大歌节”以及“龙舟节”等,这些颇具少数民族风情的节庆文化活动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舞台,尤其是黔东南侗族大歌、苗族古歌、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等,多次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演出,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靓丽文化名片。
      文化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要积极开展引导与协调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发挥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引领作用。民族贫困地区要推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民族贫困地区要从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考量,提升文化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进程。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积极开展引导和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引导贫困地区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全面做好引导与协调工作。政府应在政策制定上适当对文化产业扶贫予以倾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使文化产业和扶贫资源更好地融合、衔接。同时,政府也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的内在潜能。一方面,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需要以政府政策作为引导引进相关文化企业,让外地效益好、实力强的文化企业带动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也要“走出去”,扩大其影响力。对于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政府应号召并带领相关组织机构做好产品宣传,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建立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要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是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有效举措,同时也能够有效规避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趋同弊端,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产业,民族贫困地区政府可以协调整合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运行机制,在具备特色文化产业基础的地区建立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设立服务机构,从而保障供应商、生产商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强化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加强技术和信息交流,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使文化产业聚集区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民族贫困地区也可以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文化产业集群采取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带动效应,吸引不同地区的企业入驻文化产业集群聚集区。
      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还可以采取“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模式,构建互联网云管理平台,让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借助互联网及时了解文化产业的相关信息,宣传民族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力克服人才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克服人才短板,以人才的汇聚来推动和保障贫困地区实现脱贫。人才是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民族贫困地区要结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着手挖掘和培养一大批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也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民族贫困地区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如完善人才贡献奖励机制,为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加充裕的发展机会,让文化人才愿意在民族贫困地区扎根。
      做大做强民族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优质的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提高人才投身民族贫困地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相关地区应当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民族贫困地区大显身手,将智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同时,为提高人才服务民族贫困地区的能力,相关地区也要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各地更要注重提升其在民族贫困地区的适应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实用性,针对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本土人才的培育,应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探讨式等方法,并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新模式。在理论培训方面,则应关注文化产业行业政策、最新设计手段与形式,拓宽本土人才的视野;在实践方面,可组织文化产业人才深入民族贫困地区进行调研,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作者均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度基金项目“民族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互动机理——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项目编号:DR2017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岑家峰、李东升等:《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路径研究》,《社科纵横》,2018年第6期。
       ③李忠斌、单铁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扶贫:价值、机制与路径选择》,《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