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作者:徐 嘉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20-01-16

       【摘要】基层治理作为实现现代社会治理的根基和保障,其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治理体系,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组织领导和社会治理创新,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构建服务型党建工作机制,建构党建和社会治理的“网格化”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管理从“管得了”到“管得好”的转变,是一个国家执政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治理作为实现现代社会治理的根基和保障,在社会利益多元的背景下,其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治理体系,筑牢党治国理政的组织根基。这无疑对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要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于此,应积极探索新时代“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城乡、社区下移,发挥好基层党建的职能作用,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这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
      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其重心在基层。随着基层社会的变动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基层党建具有的优势,以党建引领和创新社会基层治理,保障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良性互动,对加强党的执政根基、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内在的互动关系。
      首先,基层党建促进社会治理效果的实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化解矛盾的最佳区域。社会治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平台和组织要素,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新时期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基层党建发挥引领和统率作用,通过有效整合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资源,统筹社会资源联合协作,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也就是说,要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方向引领的基础上,顺应基层社会变动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提升党组织对于社会的管控能力,促进社会治理效果的实现,促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构建全方位的党建新格局。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职责定位不够清晰,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强,社会治理成效不明显。如部分基层党组织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思维进行社会治理,过度行政化和依赖硬权力,将党领导社会治理等同于基层党组织包办,官僚主义、家长制时有存在,服务意识缺乏,尤其对如何找准角色和灵活有效地开展工作认识不足,难以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有的职责职权划分不明,把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市场,很少问计于民,缺乏社会号召力和群众组织力。此外,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缺乏经验,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在密切党群关系、缓和党群矛盾方面做得不够。更有甚者,和基层黑恶势力勾结,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亟需加强。
      其次,社会治理迫切需要基层党建创新领导方式,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组织,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又势必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一切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挑战。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即突出协调管理、互动管理、协作管理的职能,实现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公众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研判分析,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和矛盾。
       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构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助推社会治理创新,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创新基层治理理念、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实效,促进基层社会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
      转变治理理念,推行服务型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首先在于转变治理理念,创新治理的思维模式,促进“管理”向“治理”的转型、“管控”向“服务”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核心就在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基层党组织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社区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着眼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打造社会治理骨干队伍,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构建服务型党建工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强化责任落实,促进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此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民情民意上达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使人民群众有强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党建和社会治理的“网格化”模式。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治理要求,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近年来基层治理的一条必由之路。这种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党建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通过树立“协同共享”意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责任区,将党组织建到社会治理网格中,实现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如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两网融合”,即按照“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原则,强化共驻共建,推进全区网格党总支与全区社会治理网格一体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到各行各业。很显然,基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党建和社会治理的“网格化”模式将党的基层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结合,提升协调区域党建资源配置效率和效能,有效破解阻碍基层发展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党建助推社会治理创新,将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这一切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建设,加大基层党建保障力度。运用法律约束党内权力,规范党内权力使用,确保权力规范行使。优化党员教育管理,制定党员干部法治能力建设制度,提高党员干部履职水平,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坚持责任导向,推行党务公开,完善民主运行机制和基层党建责任制,健全党员主体监督机制。其次,创新基层参与机制。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优化党组织结构,创新基层参与机制。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过程中,坚持优化党组织结构,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以基层党建带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区域党建资源的水平;创新基层社区参与机制,强化各治理主体的共驻共建意识,实现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最后,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实绩为考核导向,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考核透明度,规范考核程序,充分发挥普通党员和群众评价的效果,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作者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刘丹:《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大连干部学刊》,2015年第5期。
        ②陶元浩:《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6期。
        ③钟宪章:《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理论导刊》,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