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抓住哪些关键词

作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来源: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周刊    发布时间:2020-01-16

      调查时间:2019年3月4日—2019年3月11日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渠道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
      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91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8.64%,女性受访者占41.36%。样本年龄覆盖全部人口,18岁及以下占3.77%,19—30岁占48.37%,31—40岁占38.50%,41—50岁占7.81%,51—60岁占1.03%,60岁以上占0.52%。受访者的学历情况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72%,硕士研究生(含在职)占17.35%,大学本科占46.58%,大学专科占15.92%,高中及以下占13.43%。受访者中,日常居住地为城市的占74.17%,乡镇的占15.86%,农村的占9.97%。所在城市为一线城市的占18.87%,新一线城市占37.08%,二线城市占23.21%,三线城市占12.76%,四线城市及以下占8.08%。受访者的收入分布为:5000元以下的占21.18%,5000—9999元的占45.88%,10000—14999元的占21.15%,15000—19999元的占7.96%,20000元以上的占3.83%。
      主要发现:
      ·超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代表着“有内涵”“潮流”“文艺范”“时尚”“个性”。
      ·公众对当前文创产品印象深刻,尤其是文化品牌类、文创街区类、文创空间类和文创衍生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在于文化市场化,文创产品应当凸显文化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文化创意产业火热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文创产品主要满足了审美、精神和社交方面的需求。
      ·八成公众有消费文创产品的意向,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文化消费能力越强。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的形式不够丰富。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势成为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基本物质文化的需要已经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需求大大提高,供需两端的共同发力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在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文化创意产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生的新型产业,是以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等创意为核心产品的新经济形态。它不仅实现了创意能力的价值变现,也升级了公众的消费需求。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立足公众视角,对当前时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文创产品的认识、需求和期待。
      公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
      超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代表着“有内涵”“潮流”“文艺范”“时尚”“个性”
      调查显示,在公众给文化创意产业贴的标签中,排名前五的依次分别是“有内涵”“潮流”“文艺范”“时尚”“个性”,这集中体现了公众对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属性、前沿属性和个人定制属性的认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细分化标签也受到两成以上公众的认可,如“复古”“小众”“小清新”“传统”,可见公众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同的关注点。总体而言,公众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比较积极,如“昂贵”“华而不实”“装X”等负面标签占比很低。
      公众对当前文创产品印象深刻,尤其是文化品牌类、文创街区类、文创空间类和文创衍生品
      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或品牌印象都比较深刻,其中占比超二成的文创产品或品牌分别是“开心麻花剧场院线”“《读者》线下文创店”“北京南锣鼓巷”“北京798”“星巴克猫爪杯”“上海石库门”“西西弗书店”“诚品书店”“钟书阁”“故宫文创”。这些产品和品牌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强大的文化品牌,如“开心麻花”和《读者》,本身是以话剧、电影和杂志为文化核心,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在本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文创发展只是其延伸产业链、业务多元化的方式,其业务的核心仍然是以原创文化内容的开发为主;二是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如北京的南锣鼓巷和798艺术园区、上海的石库门,文创街区作为政府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本身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再加上文创街区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是满足公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其自身具备很强的生命力;三是以书店为内核打造的文化创意空间,如西西弗书店、诚品书店、钟书阁,他们的共性是品牌鲜明、起步较早,而排名靠后的几家文化创意空间则在亮点特色上稍显不足;四是文化创意衍生品,即基于原本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如星巴克猫爪杯和故宫文创,这类产品不仅能为原有品牌带来新的盈利点,同时也可以成为原有品牌的营销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在于文化市场化,文创产品应当凸显文化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锋提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与相关产业领域交叉融合、广泛渗透的文化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经济基础、文化经济、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的结构。调查显示,当问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时,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文化市场化”(49.47%)、“创意生活化”(47.40%)、“经济文化化”(45.52%),此外还有42.54%的受访者选择了“产业融合化”,39.20%的受访者选择了“业态多元化”。整体来看,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文化、创意、经济的融合和多元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文化创意产业火热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直稳步慢行,而近两年,从电视、电影到文博、演出,再到衍生品市场,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如《国家宝藏》《流浪地球》、故宫文创、星巴克猫爪杯等都掀起了阵阵舆论热潮,故宫口红一夜刷屏、星巴克猫爪杯一杯难求。当问及“您如何看待文创火热的现象”时,48.40%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46.98%的受访者认为是“营销思路理念创新”,45.00%的受访者认为是“新媒体推广效果好”,43.66%的受访者认为是“创意设计水平提高”,还有41.11%的受访者认为是“消费者文化需求升级”。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火热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公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文创产品主要满足了审美、精神和社交方面的需求
      调查显示,文创产品主要满足了公众“提高审美情趣”(49.23%)、“表达理念态度”(46.55%)、“享受独特体验”(45.43%)、“社交标签、文化符号”(42.39%)和“馈赠纪念品、礼物”(41.81%)的需求。与受访者所在地区交叉分析显示,城市消费者主要满足“提高审美情趣”的需求,乡镇消费者主要满足“馈赠纪念品、礼物”的需求,农村消费者主要满足“表达理念态度”的需求。与受访者收入交叉分析显示,收入在15000元以下的消费者的主要需求是“提高审美情趣”,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的主要需求是“社交标签、文化符号”。可见,当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八成公众会消费文创产品,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文化消费能力越强
      调查显示,消费文创产品的受访者占八成,其中8.27%的受访者表示“总会消费”文创产品,28.71%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消费”,43.51%的受访者表示“有时消费”,16.32%的消费者表示“不常消费”,3.1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消费”。将文创的消费情况转换成5分制(不会消费为1分,不常消费为2分,有时消费为3分,经常消费为4分,总会消费为5分)与受访者收入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收入越高的受访者消费文创产品的频率更高。可见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公众对文创产品的消费力也在相应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扩大,据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1.2%。本次调查显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以5%—15%为主,低于5%和高于20%的均不足一成。进一步与城市发展水平交叉分析显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集中在10%—15%,而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占比集中在5%—10%。可见,城市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文化消费能力越强。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的形式不够丰富
      当问及“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时,44.52%的受访者选择了“产品开发的形式不够丰富”,42.75%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价值的普适性”,39.71%的受访者选择了“营销推广能力”,34.03%的受访者选择了“原创IP开发能力”,33.24%的受访者选择了“产品质量不够高”,还有31.57%的受访者选择了“产品层次比较低端”。可见,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我国文创产品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形式,提高文化产品的普适性,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接受中国文化价值,此外还要加强营销推广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流量为王”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缺乏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单世联教授提到,当前文化产业体系存在价值评价系统不明显的问题。文化作为社会生活领域相对独立的部门,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生态效益。各种效益很难做到统一,但是社会效益应当放在首位。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在流量影响下内容低俗、媚俗、庸俗”(46.28%),“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统一”(45.88%),“只看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44.03%),“跟风抄袭、炒作概念多于实干”(43.63%),以及“创意水平低、原创能力差”(39.78%)。这显示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行业标准的问题,只有改变当前以流量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机制,才能改变由此而生的“三俗”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长效发展。
      当前我国文创产品的主要缺点是创意设计没有特色、思想价值空洞,核心制约因素是缺乏原创能力和人才
      调查显示,当问及“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有哪些缺点”时,45.94%的受访者表示“创意设计没特色”,45.06%的受访者表示“思想价值空洞”,43.03%的受访者表示“价格偏高”,42.94%的受访者表示“实用性不够强”,41.2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质量不够好”。可见,当前我国文创产品在文化属性方面的缺点比较明显,还需要着重体现创意设计和思想价值,而在商品属性方面的缺点次之。尽管在价格、实用性、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但公众认为核心层上的缺点更加突出。
      进一步问及“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时,选择“原创能力”和“人才”的受访者最多,分别占49.65%和49.01%,其次是“资金”(42.66%)、“传播力”(40.99%)和“技术”(38.77%)。可见,要提高当前的文创发展水平,重点在于提高原创能力和培养人才。
      公众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期待
      超八成受访者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信心
      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多大信心”时,27.2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32.3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21.9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9.9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没有信心”,8.45%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信心”。整体来看,超八成受访者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信心。
      公众希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更趋个性化、智能化、社交化
      调查显示,当问及“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时,35.82%的受访者选择了“个性化”,34.40%的受访者选择了“智能化”,33.45%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交化”,30.78%的受访者选择了“多元化”,30.45%的受访者选择了“生活化”。此外还有受访者选择了“娱乐化”“品牌化”“体验化”“定制化”“细分化”“数字化”和“资本化”。这说明公众更希望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向个性化、智能化、社交化发展。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提到,从人机传播到大众传播,产生了社会化、社交化的需求;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产生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从分众传播向交互传播、沉浸传播发展产生了数字化、感官化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熊澄宇还强调,数字化是工具、人性化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数字化要为人服务。纵观上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其核心都是更好地为人服务,人性化将是一切发展趋势的核心。
      (报告还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核心、文创产业还需如何培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如需完整调查报告请联系《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 )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