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大市的“逆袭”之战
作者:农民日报采访组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27
——看河南商丘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一个农业大市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有多大?
立足当下,这个意义是朴素的,将生活在贫困当中的同胞全部拉出来,帮助他们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孩子有学上、患病有医治、住房有保障;
放眼未来,这个意义是深远的,脱贫攻坚战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全社会再动员、再组织和再塑造的一场硬仗,实际上完成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练兵”,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宏大叙事要落在具体情境中,才更为清晰有力。
河南省商丘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多地少、产业单一,所辖6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1个,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为9.2%,属于区域性整体贫困,是一个观察剖析脱贫攻坚历史意义的平原农区样本。
事艰当奋进,任重更向前。这几年来,商丘市将脱贫攻坚当作后发赶超的历史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的投入化作致富的投资、攻坚的努力变为发展的动能,开创了政府治理效能跃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干群关系鱼水情深、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的全新局面。
2019年,商丘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38%,有1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7.2元,增幅10.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一场党员大攻坚
贫困治理体系化、扶贫队伍专业化,通过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市党员齐上阵,实现共识凝聚、力量集中、指挥统一,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一城阅尽五千年”,以商朝故都而得名的商丘市历史积淀厚重。但历史的荣光没能照进现实,2014年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三,多达67.4万人。
127.2亿元,这是商丘市近5年来整合投入的扶贫资金,对于一个“吃饭财政”的地市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投入。
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看来,扶贫不能只看经济账、资金账,更要算好民心向背的政治账、民生账。全力帮扶贫困弱势群体,将资源要素逆向调节投入到贫困治理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生动的诠释。
当然,贫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靠“砸钱”无法根治。要在资本人才匮乏、贫困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扶贫更是难上加难,犹如在巴掌坡地盖高楼。
“脱贫攻坚战的提出,为贫困治理打开了新思路。”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认为,以攻坚战的视角看,各自为政、零敲碎打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构建专门性、系统性的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实现共识凝聚、力量集中、指挥统一,才能最终取得全胜。
共识如何凝聚?商丘市委、市政府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仅2019年,全市举办专题培训班多达92期,培训扶贫干部2.98万人次。
“脱贫攻坚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一次集中行动。”商丘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巩固了感恩信念,深化了为民情怀,改进了工作作风。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历来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有力工作方法。商丘市在全省率先组建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责任人的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指挥系统,成立产业扶贫等13个脱贫攻坚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形成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市党员齐上阵的“一盘棋”格局。
军号一响风雷动。商丘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涉公”部门奋勇争先、尽锐出战,选派1390名驻村第一书记、7544名驻村干部,组成2881个驻村工作队奔赴一线,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肩决战脱贫攻坚。
“大家给我点时间,干不好我卷铺盖走。”睢县审计局干部齐素静刚到周堂镇乔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满腔热情迎来的却是村民对其“做样子、走过场”的质疑。
齐素静一遍遍走访与村民交心、查找致贫原因,带着村党支部强党建聚合力,开展劳务培训输出、组建种植养殖合作社、争取资金修路改厕清污、倡导孝道文化……3年多时间,乔寨村这个全县最穷的村子脱贫摘帽,里里外外大变样。齐素静也跟村民处成了一家人,老人叫她“好闺女”,孩子喊她“齐妈妈”。
“干扶贫,我们是专业的。”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以齐素静为代表的商丘市广大驻村干部如今都能有这份自信。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
——来自扎根农村。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00天,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懂得农民想什么、缺什么、要什么,能够做到手把手地帮、心连心地扶。
——来自身体力行。对“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九项工程”等一系列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驻村干部不仅自己要吃透,还要掰开揉碎跟群众讲清楚,更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来自资源整合。驻村干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往往代表着所属工作单位履行扶贫责任,可以充分利用本单位资源平台优势形成攻坚合力。
于是,一支懂政策、善调研、会表达、能干事、敢创新的脱贫攻坚“铁军”迅速成长起来。商丘以扶贫干部为典型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市推行基层工作日制度,锻造出“讲政治、勇担当、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驻村干部在前线攻坚拔寨,后方有一整套制度体系提供强力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分级向上立“军令状”、向下开展动员的责任体系,细化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部署的政策体系,财政投入、金融扶贫、引进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档立卡、因户施策、严格退出等链条式的工作体系,督查巡查、民主监督、“回头看”等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等复合式的考核体系。
在这套制度体系的支撑下,商丘市打造出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扶贫“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沿着商丘市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2018-2020年)所设定的行军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一场产业大升级
政策扶持精准化、产业升级市场化,通过调结构深加工推动农产品进城、设立扶贫车间推动加工业下乡,打造出城乡联动产业新格局
阳春三月,商丘市大地如茵,936万亩麦田绿意盎然,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商丘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可以说全国每30个馒头就有1个来自这里。
为扛牢粮食生产安全的政治责任,商丘市作出了很大牺牲,产业发展受到不少限制,种粮食收入低、农村经济活力差是致贫因素之一。
一头是粮食生产的重任,另一头是脱贫攻坚的重担,两难之间产业扶贫怎么干?
“‘钱粮两全’,是我们必须且必然要寻找的答案。”商丘市市长张建慧表示,产业扶贫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只有让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形成合力,才能迅速打开局面。
以政策扶持精准化、产业升级市场化为原则,商丘市探索出了调结构深加工推动农产品进城、设立扶贫车间推动加工业下乡的城乡互动产业扶贫路径。
——夏粮在稳中增收。针对我国每年大量进口强筋小麦的市场需求,商丘市在确保产量与传统小麦品种持平的前提下,以良种补贴为导向,稳步推广强筋小麦。2019年,全市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每斤多卖两毛钱,助农增收8亿元。今年,全市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90万亩。
——秋粮在调中提效。按照国家玉米去库存的方针,商丘市适度调减秋粮中的玉米,立足于耕地为沙壤土肥力高、透气好的特点,通过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花生160万亩、辣椒140万亩作为全市扶贫支柱产业,并在各贫困县合理布局培育出西瓜、酥梨、食用菌、蔬菜等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优势特色扶贫产业。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商丘市以主食产业化为核心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向产业链要效益,已形成涵盖馒头、面条、饺子、米饭、面包、饼干、糕点等一系列主食产品的加工产业化集群。
2019年,商丘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715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2家,总产值为2073.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这个“大粮仓、卖原粮”的农业大市正大步迈向“大厨房、卖产品”的农业强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产业扶贫注入了强劲动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产业扶贫不能完全依赖农业,商丘市发挥地处陇海、京九、京港铁路交汇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贫困人口众多的人力资源优势,以扶贫车间为抓手,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加工业下乡。
3月10日,在民权县褚庙乡柘桑村扶贫车间内,恒嘉时装公司的50余名戴着口罩的员工正加紧赶制订单。听着缝纫机嗡嗡作响的声音,贫困户郭建梅心里很踏实:“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块,日子好过多了。”
在商丘市,如恒嘉时装公司一般的扶贫车间多达891个,几乎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些扶贫车间大多规模不大,承揽着诸如服装、箱包、编织袋等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务。
“这些车间看起来是所谓的‘低端产业’,但相对于没有一点工业基础的贫困村来说就是产业升级,也是‘高端’的。”商丘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硬仗指挥部负责人、副市长曹月坤告诉记者,这符合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的特点,在一些车间甚至能看到70多岁老太太的身影。
今年,商丘市对扶贫车间定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力争培育出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50家以上。一方面优选产业项目,为入驻企业配套提供土地、租金、技术培训、金融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扶贫车间与市、县扶贫部门视频监控系统的联通,在全省率先实现远程监测一体化管理,及时处置整改扶贫车间闲置低效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商丘市对扶贫车间的重视是有来由的,五金工量具、打火机以及节庆用品这3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加工业,当年也是从如同扶贫车间一样的小厂房里做起来的。这两年,在政府协调下,这三大产业中不少企业把适宜于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外包给扶贫车间,以大产业的订单“孵化”小车间,用小车间的低成本“反哺”大产业。
在农业调结构产业化和扶贫车间的“双轮驱动”下,商丘市基本形成了市有支柱产业、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产业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产业带动贫困户比例超过95%,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一场乡村大动员
生产发展组织化、脱贫动力内生化,通过让贫困户自主选择、深度参与,以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乡村能人的带头作用,树起“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好风尚,搅热了曾经冷寂的村庄
2019年5月9日,对商丘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全市6个贫困县在这天一同脱贫摘帽。更令人称赞的是,5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的群众满意度均位于全省前列,百万人口扶贫信访量占比全省最低。
这份优秀的成绩单是怎样取得的?商丘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全周认为,既来自于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施策真扶贫产生的实效,也来自于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树起的新风。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特别讲究一个公道。”商丘市扶贫办主任刘彦华解释道,扶贫济困大家都支持,倘若一边是普通村民辛辛苦苦把活儿干,另一边是贫困户坐享帮扶奔小康,肯定会造成群众不满,甚至会告状上访。
“自力更生、脱贫光荣”,商丘市在扶贫机制建设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导向,着力克服贫困户“等靠要”所产生的不公问题。
扶贫不能包办,要让贫困户有主动性。商丘市实行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开出特色种植养殖业、公益岗位、扶贫车间、外出务工等“扶贫菜单”,由驻村干部讲解政策扶持细则,鼓励贫困户根据个人意愿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脱贫门路,自己对自己负责。
柘城县申桥乡农民王云霞身患小儿麻痹症,丈夫身体也不好,穷日子过了大半辈子。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她买了台电动缝纫机为扶贫车间加工衣服,又申请贴息贷款养猪。四五十年来一直是蹲着挪步走的王云霞,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3年多就脱了贫,在村里“挺直了腰杆”。
当然,不是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像王云霞一样有想法、敢行动,更多的人是不知道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需要的就是有人带着干。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大西瓜圆了致富梦,打火机照亮致富路,中国结搭起致富桥,桂柳鸭唱响致富歌”,夏邑县产业扶贫的成绩,离不开5609名产业扶贫带头人的付出。
这些带头人大多是村“两委”成员、党员、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者等村里的能人,经过选拔由县农广校专业培训后,常年奔走在一线帮贫困户转思想、送技术、上项目、搞服务。
“带头人有多大业绩,就享受多少政策支持,表现突出的可以培养提拔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说,这就为村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脱贫致富生力军,他们带动全县3.53万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夏邑县产业扶贫带头人模式,是商丘市提升贫困户脱贫组织化程度的一个缩影,即在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联结的方式,与能人、合作社、扶贫车间、龙头企业等主体绑定,嵌入到各种组织中深度参与生产发展,充分发挥贫困户的劳动创造能力。
经过探索,商丘市主推“村集体+乡村‘土专家’或科技人才+贫困户”的带贫利益联结机制,股权比为6∶1∶3。村集体经营收入70%用于调动贫困户生产积极性的二次分配,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贫困人口持续增收。
现实总是复杂的,有的地方又出现“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问题,一些贫困户渐渐满足于为数不多的分红而失去了积极性,贫困问题的反复性可见一斑。
“说破嘴皮子,不如拿到红票子。”商丘市调整产业奖补制度,对劳动积极性高、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的贫困户给予额外奖补。睢县对贫困户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按人均纯收入20%给予奖励。
而在宁陵县,每月的15日至30日,是贫困户紧张又兴奋的一段日子。村评议小组会来到家里,按照增收致富之星、移风易俗之星、户容整洁之星、热心公益之星等10项内容进行星级评定。
“每颗星有50个积分,可在村里‘同心圆梦超市’兑换价值50元的商品。”张弓镇小吕集村党支部书记吕岩说,钱虽不多,但月月比,“水滴石穿”,扶志效果相当明显。
商丘市还将文化扶贫与扶志充分结合,在农村开设“道德讲堂”,弘扬孝善文化、抵制红白事攀比陋习、评比“好婆婆好媳妇”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这样一来,贫困户不仅在物质上脱了贫,更在精神上致了富。而贫困户的改变又产生了良好的榜样效应,让更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比学赶超的干劲搅热了曾经冷寂的村庄。
一场资源大调整
防止返贫常态化、制度衔接统筹化,通过将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筑牢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贫困始终是顽固的,如果说实现脱贫打的是一场攻坚战,那么防止返贫就要打一场持久战。去年脱贫摘帽以来,商丘市委、市政府没有丝毫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防返贫、防滑坡、防风险”的系列行动,确保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脱贫户返贫风险有所增加。2月8日,商丘市实施“全员返岗就业专项行动”,及时引导贫困户、脱贫户等农村重点群体外出务工。
3月初,虞城县李老家乡脱贫户刘香云因无法外出务工在家发愁时,接到乡里的电话告知她存在返贫风险,商议后安排她去扶贫车间当包装工。
刘香云的难处在第一时间就被解决,得益于商丘市去年开展的防返贫预警大监测行动。通过村遍访、乡遍核、县遍验的“回头看”,3.59万名干部对23.9万脱贫户进行筛查,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病残等风险因素的脱贫户列为重点监测人群,纳入防返贫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
每月5日、15日、25日,平台进行信息采集更新、行业部门大数据比对,由驻村工作队入村核实,将脱贫户划分为高风险返贫户、有返贫风险户和达标户进行动态监测。早发现、早研判、早帮扶,商丘市打造出常态化的防返贫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在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同一条道路上的‘接力跑’。”商丘市委副书记陈向平说,以两者的统筹衔接为导向,将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实施了改变贫困户家庭脏乱差的“六改工程”、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水平的“九项工程”,实现人脱贫、村振兴。
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房子好了,厕所不臭了,在家能上网了……经过“两大工程”改造后,商丘市贫困村全都换了新模样,干净整洁让人看着就有精气神。
每天一大早,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史村铺村保洁员李金钟在清运垃圾前,喜欢先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上转两圈,看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总会感到很安稳、很幸福:“共产党为人民,没有忘了我们这穷地方。”
全市贫困村都建有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备办公楼、卫生室、小广场和健身器材等,改变了过去村部破旧无生气的形象。现在茶余饭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习惯聚到中心的小广场上聊聊天、跳跳舞,讨论讨论村里的事。
“党群服务中心是抓党建促脱贫谋振兴的一线阵地,要把五星红旗高高挂起来。”商丘市委组织部部长罗军说,进一步朝着农村政治引领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议事协调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方向下功夫。
弱鸟何以先飞,至贫怎能先富?商丘市这个曾经的“落后生”靠着一股子拼劲、韧劲,牢牢抓住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机遇,在攻坚克难的洗礼中实现了后发赶超,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近5年来,市委书记王战营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贫困村、研究最多的是脱贫工作,他的感触很深:“脱贫攻坚战可以说是一场社会大整合,有力地调整了资源配置、深化了干群感情、发掘了治村人才、强化了各界互动。”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一整套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脱贫攻坚的责任动员、政策投入、考核监督等治理体系是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出来的,能够有效实现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的逆向调节,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一片干部群众的鱼水深情。脱贫攻坚是在新时代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宏大实践,通过手把手地帮、心连心地扶,农民看待驻村干部的眼神从一开始的冷漠变为信任再到热情,再偏僻的村子也有人来管,干群掏心窝子的话说不完,筑牢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乡村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是村“两委”干部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商丘市以驻村第一书记为抓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注重从攻坚战中选拔有担当、善作为的治村人才,建立了一支23669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平均年龄34.4岁。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一个友善和谐的社会。脱贫攻坚完成了一次社会各阶层的大联合、大协作,人人献爱心、合力助扶贫,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发挥资金、市场、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商丘市59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含非贫困村)656个,投入资金6.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93万人。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相信商丘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在脱贫攻坚汗水的浇灌下,能够培育壮大乡村振兴的长青之树。
(记者:唐园结 程鸿飞 张培奇 李纯 李鹏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