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关键是什么?
作者:柯炳生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发布时间:2020-04-30
在乡村产业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应该是旅游业。不过,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的基本大势并未改变,疫情之后,将会加力接续下去。
30多年前,在德国读书时,第一次听说了乡村旅游度假。每到周末,城里人会带着孩子,去乡间农民的家里住上两天,假期时,住得时间更长。当时心想,这辈子,在中国,恐怕是看不到这种景象了。那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中国的巨变。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了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在过去的15年中,余村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整个安吉县,已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样板。
我国的乡村旅游,源自早年的农家乐。农家乐,其实就是到农村去,找个整洁一点的地方,吃一顿农家饭菜。据说,开始时,是城里的人到郊区县乡去办事,要品尝土味特产,当地接待方就安排买些原料,到村民家中去做了吃。由于花费不多,还能够让客人很满意,慢慢就形成了固定的地点。后来,农民看到了商机,就开始招徕各方面的客人,有的还与旅游公司合作,做成了旅游项目。
这样的农家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就遇到了瓶颈。主要是内容单一,并且同质化竞争激烈,发展受限。
真正的乡村旅游业,兴起于近些年,发展很快,呈现出形式多样、特色各异、方兴未艾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是应运而生,是两大力量拉动和推动的结果。
一个基本动力,是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里人有了乡村旅游度假需求。在城市物质生活满足感大大提高之后,到郊区和农村去,接触大自然,特别是带着孩子去体验乡间生活,已然成风。尤其是近10年间,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增加了6倍多,原来城市家庭有车的是很少数,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这使得城市家庭的出行出游,变得十分便利。
另一个关键动力,是乡村本身全面改善,旅游价值大大提升。乡村更美丽、更宜居、更易达。景观条件(自然景观、农耕景观、建筑景观)的改善,让农村更美,更有观赏和休闲价值;生活条件(卫生、居住、饮食)的改善,让在农村的居住生活更舒适惬意;交通条件(城乡之间和乡村内部的道路)的改善,让城里人自驾出游更便捷容易。
乡村旅游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生态宜居的质量升华体现,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认可标志。
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绿水青山,对于农民本身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农民提供怡人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环境,是金山银山。另一重含义,绿水青山,对农民来说,还有重要的市场价值,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是可以为农民带来真金白银收入的,所以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最早在浙江得到广泛实践,使得浙江省全域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全国样板,也使得浙江省全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领全国之先。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做得比较好,做得各有特色。那些做得成功的地方,他们自己和媒体,都做了不少总结和介绍;有的拍成了视频,有的出版了书籍。我考察过的乡村旅游地点中,有一些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起点高、有特色、前景好,例如浙江安吉县的鲁家村、四川广元市的月坝村、广州从化区的米埗小镇等。
这些起点高、很有特色、发展前景很好的乡村旅游地点,都有一些共性。归纳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3个基本问题:谁设计,谁投资,谁运营。
谁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旅游区域的规划和区域内各种景观的设计问题。搞农家乐,农民可以单门独户干,而搞乡村旅游,则需要一个村庄的区域,至少是一个项目区域。区域内不同功能板块的规划,不同景观(自然、农耕、文化等)的设计,都非常重要。其中尤其是建筑景观的设计,起关键作用。目前绝大部分农村旅游项目的突出短板,就是建筑景观问题——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的严重不协调,包括样式、颜色、高度、体量等。原因很简单,要做好规划和设计,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农村内部无法自己解决,需要外聘。如果村庄负责人不重视,或者凭着个人的喜好,自行其是,则非常容易失误。而建筑景观问题,一旦形成,解决起来很麻烦。不协调的难看的建筑景观,使很多乡村旅游的价值大打折扣,并且短期内难以提升。
谁投资,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享机制问题。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多渠道的。通常是农民和村里出资源,而外部企业投入资金。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合适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谁运营,实际上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同样的旅游资源,不同的运营管理,经济效益会很不一样,可有成败之别。旅游业运营的专业要求也很高,但又涉及当地农民的参与和管理问题,有一些特殊性。比较好的方式,是聘用专业团队牵头,当地农民代表参与。专业经营团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而当地农民代表主要是协助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
最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是三件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引智引资,以及必要的建设用地指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