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扶贫办主任李州州时,他正忙着与人在电话里谈工作。只见他挥舞着一只手,干脆而坚定地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干。和记者谈起洛浦县的扶贫目标时,他更是简洁明快地说道:“我们就两句话:以产业为支撑,以就业为抓手。全县已经转移就业3.8万贫困人口,平均每户贫困户实现1.5人的稳定就业。今年底,我们洛浦县将整体脱贫,人均收入能超过1.1万元。”
村民在洛浦县纳瓦乡诺布依村樱桃果园采摘樱桃。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村民在洛浦县山普鲁镇阔塔孜兰干村黑木耳基地晾晒黑木耳。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洛浦县,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绿洲面积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近30万人口只有34万亩的耕地。怎么脱贫,是县委县政府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过认真调研与分析,洛浦县结合实际,提出贫困人口要实现持续增收脱贫,重点就要依靠产业扶贫。而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并由龙头企业带动,把企业与贫困群众、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使农民真正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村民在洛浦县恰尔巴格乡格加喀尔克村肉鸭基地查看小鸭生长情况。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在洛浦县洛浦镇恰帕勒兰干村长毛兔养殖基地,负责人王玉磊(中)查看长毛兔生长情况。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今年初,恰尔巴格乡库木巴格村的会议室里,村委会干部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召集家中有老人的妇女代表,商讨把闲置房屋、后院改造成小拱棚放置培育蘑菇菌包增收致富的相关事宜。工作队队长陈枫说:“这些妇女家里都有可以行动的老人,也有闲置的土地和房屋。这个项目第一投入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高,他们可以在家里足不出户实现增收。”
从去年开始,恰尔巴格乡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各村发展蘑菇菌包种植。库木巴格村村民萨依普加玛丽·麦麦提家收入来源单一,全靠丈夫在外打零工。为了帮助她家尽快脱贫,去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安排萨依普加玛丽·麦麦提做村里的保洁员;最近,又组织她前往成熟的蘑菇菌包拱棚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她用自家的庭院发展蘑菇菌包种植增加收入。萨依普加玛丽·麦麦提说:“我计划先种100个菌包,然后跟技术员好好学技术,只要蘑菇品质好,销路不用发愁。在家里种蘑菇,我的父母也能帮上忙,再加上我的保洁工作收入,一个月能挣2000元。”
游客在洛浦县杭桂镇霍热孜托格拉克村胡杨生态景区骑骆驼、赏胡杨。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洛浦县多鲁乡哈勒瓦甫村一角。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榕、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摄
在洛浦县纳瓦乡扶贫产业园生产车间里,图送古丽·托合提外力正在熟练地加工新鞋。一年前,她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产业园里的优秀员工。图送古丽·托合提外力说:“现在每个月都有21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每次看到自己做的鞋子就有一种幸福感,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洛浦县纳瓦乡党委副书记高东东说:“纳瓦乡党委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扶贫产业园的员工现在基本可以做到每天20双鞋左右的任务量,工资已经突破2千元,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州州告诉记者,洛浦县通过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援疆资金,养鸽产业、养鸭产业、黑木耳产业、养兔产业、奶牛产业、特色种植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建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村办工厂,户有小作坊”的四级产业发展和就业体系,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