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作者:刘昊    来源:中国农网    发布时间:2020-10-16

——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纪实
     阿亚格曼干村村民每天的的日子是从阿曼古丽·拜克热的早点摊开始的。
     前不久,记者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走访,步行在在村委会主干道和曼干路沿线上,这个临近县城的村子路两边已形成了集商业、餐饮于一体的小商圈,今年50岁的阿曼古丽·拜克热也沿街开了一个小超市。她对记者说:“我发现进城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好多村民赶早上班来不及吃早餐,她就开了这个早点,每个月能挣6000元呢。” 阿曼古丽·拜克热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就开始忙活了,起得早的人就到这摊上端一盘油条或炸糕回家烧上一壶奶茶就解决了早餐的问题,赶点上班的年轻人就买上两根油条边走边吃。
     阿亚格曼干村有1164户5245人,耕地4500多亩。近年来,该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村两委在村委会主干道和曼干路沿线大力发展汽车修理部、小洗车场、小饭馆、小卖部、小摊点等解决贫困户就地就业。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及特色种植、实施“十小微店”创业就业、转移就业和在县城就业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镇党委书记许文杰是2014年在总书记来到阿亚格曼干村视察后上任的,这5年来,阿亚格曼干村1164户每家他都走访了好多趟。他对记者说:“阿亚格曼干村脱贫摘帽,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个阶段任务,我们现在想的是怎样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巩固稳住脱贫攻坚成果,让村民富起来。“
     “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村委会旁边,只有初中文化的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开了一个打字复印照相馆。他原在县城一家照相馆上班,学会了照相和打字。近几年因村子里出去打工就业的人多了,需要拍证件照、打印材料,于是就回到村里开了店。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不光经营这两样业务,还被镇里定为便民服务点,为村民办理电视、宽带、手机号、缴费等业务。由于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的热心和信誉好,疏附县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也在他这里做一个代办点,方便村民办理业务。
     记者进店里时,62岁的穆萨·库尔班大叔刚取完钱,他说,有了这个代办点真是方便多了,不用再进城去银行排队。
     阿卜都克尤木家是党员活动中心,他定期召集党员联系户读报学习,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在院子里一面挂着照片的墙上他对记者说:“2014年总书记来到我家,你看那时候的照片,都是土墙土房子,院子布局也是很乱。现在呢,当年的土坯房变成了砖块水泥混凝土的安居抗震房,院子是牛羊圈连着生活区。现在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实行三区分离,整洁卫生。我还在院子里建了拱棚,以前主要是种菜种西瓜供应县城市场,现在响应村两委号召发展花卉产业开始种花了。“
     当记者问他这小院一年收入有多少时,阿卜都克尤木掰着指头算了一下说:拱棚一年收入3万元,养了12头牛一年最少纯收入5万元,两个拖拉机为村民耕地搞服务又能挣个1万元,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吧。
     阿卜都克尤木说:“能过上好日子,我要感恩总书记给予我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感恩党的惠民政策,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种上“致富花”,花香飘四方
     今年4月初,村里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和土地使用率,村两委组织开始组织村民在红枣地、闲置地以及村民院子里种植万寿菊,政府还给予每亩地18元的补贴,并且与莎车县晨光生物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疏附县设置了一个收购点负责收购。
     麦麦提图尔荪·麦海提响应村里号召当时就种了4亩万寿菊,他与收购公司以每公斤0.8元价格签订了收购协议。种的万寿菊从6月份开始采摘,一直采到10月份结束,采了8000公斤,卖了6400元。
     麦麦提图尔荪·麦海提对记者说:“他家5口人,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学校不收任何费用。虽然脱贫了,但想到将来还要供孩子上大学,他要多挣钱。“
     许文杰时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花卉需求量越来越大。阿亚格曼干村瞄准这一发展趋势,开始打造花卉苗木产业,新建4490平米连栋温室种植各类花卉,定植153亩观赏苗木,还有620亩药用苗木。阿亚格曼干村人均耕地较少,村里无法腾出空闲的耕地来种植花卉,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一些农户院子大且闲置,村“两委”便动员相邻几户农户腾出后院,引来企业建花卉种植基地,这些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每年拿到分红,还可以在花卉种植基地务工。
     许文杰指着一个0.4亩的日光温室大棚说,这个大棚是由中国电信投资200万元建成的,去年这个大棚培育的花卉苗木创造纯利润60万元,今年因发生疫情,但目前也有30万元的利润了。
     “瓦日斯”扫把畅销南疆四地州
     在南疆,扫把是当地老乡须臾离不开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阿亚格曼干村有着上百年扎扫把的历史。为推动这项产业发展,2016年阿亚格曼干村成立了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了“瓦日斯”商标,其商标意为“传承”。今年86岁的玉素普· 阿卜杜拉是村里最老的扎扫把手艺的传承人。如今,他把这个手艺传给三个儿子后,还教那些愿意学扎扫把的村民学会手艺早脱贫。
     走进合作社的厂房里,记者看见20多名村民排成三行都在专心致志的扎扫把,身旁堆的都是高粱秆。艾散江·买海提和妻子阿娜尔古丽·斯地克两人坐在专业设计的扎扫把工具上,手脚熟练的配合着,一会儿就扎好了一把由高粱秆儿编制的小扫把。“我们俩没事时每天都来这里扎扫把,一天能做40把,一把扫把至少净赚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元。加上家里养的牛羊和地里种的蔬菜水果,年收入超过7万元。” 阿娜尔古丽·斯地克说。  
     今年46岁的阿西木江·托合提刚从家里拉来一车高粱秆,他不仅是一个扎扫把能手,为解决扎扫把的原料还种了2亩高粱。他说,一亩高粱能扎300个扫把,高粱籽是鸽子最喜欢吃的饲料,一亩能产400公斤卖1000元,每亩高粱收入2500元不成问题。
     扎扫把已成了阿亚格曼干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合作社一年能生产扫把100万把,主要在南疆四地州销售。许文杰说,镇上拿出资金为村民专门开办扫把制作培训班,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同时,为了给合作社提供足够的扎扫把的原料,现在全镇种了3000多亩高粱。
     记者在村史馆参观时,深深感受到了阿亚格曼干村的变化。现在的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当年村里的小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临路的墙都贴着具有当地浓郁民族风格的深红色花砖,整齐划一。阿亚格曼干村如今也成了红色旅游景点,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喀什旅游时都要来这里看看,村里为发展民俗旅游已建好了游客集散中心和几处富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景点。
     许文杰说,阿亚格曼干村今年结合疏附县制定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打造菜篮子、花卉苗圃、农民手工艺品产销、红色旅游等四大基地,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