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打好文化振兴这张牌
作者:王克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时间:2018-06-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其核心与关键就在于“全面”二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整体性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需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甚至是阻碍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文化小康意义重大。乡村文化振兴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又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我们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振兴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就不可能有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就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下大力气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这块短板,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文明品位。
乡村振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越己者恒越,自信者更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以及具体到每个个体对本土文化在价值与审美上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在文化的持久力、生命力、感染力等方面持有坚定的信心,并能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在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的当今社会,对于生活简单、是非标注淳朴、老实本分的农民而言,只有对自身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中不迷失自我,少一分浮躁与盲从,多一份淡定与从容;少一份知难而退的逃避,多一份知难而进的坚强。在困难面前自立自重,鼓起奋发进取的信心与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效的软实力、构筑更加积极健康的文化软环境,为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乡村文化振兴,除了要具备文化自信的底气,还需要文化自觉的积极践行。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文化才能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和魅力,才能具有永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所谓文化自觉,简言之就是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对本土文化的自我反思、创新发展与主动传播。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仅仅只有对自身所生活圈子的文化具有坚定的自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不卑不亢的开放心态合理吸收、大胆借鉴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己所用;此外,还需要把具有乡土特色与气息的乡村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为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为越来越开放的发展格局中展现民族自信、展示中国农民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农民自己的故事贡献力量,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点亮中华文化的这盏明灯。只有在文化的继承、弘扬、兼收并蓄的文化自觉中,农民才能真正享受文化惠民的福利成长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农村才能借助文化的力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才能走得更实、走得更远、走得更有品味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