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疆携手奔小康——河北省援疆工作纪实
作者:赵建 来源:河北日报、天山网 发布时间:2020-11-17
聚焦民生是河北省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一大批民生项目落地巴州,让巴州各族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河北援疆成果。图为由唐山市援建的巴州且末县库拉木勒克乡牧民新居项目。 图片由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千里之外,天山脚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正是最美时节。
今年国庆小长假,近百名河北游客随我省组织的“冀疆情·巴州行”送客入疆活动,乘坐包机来到巴州。他们“打卡”博斯腾湖、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穿行巴州城乡,一座座以“河北”冠名的学校、小区、产业园引人注目,当地群众口中时时提起的河北“亲戚”,出自燕赵的冬枣、“张杂谷”摆上餐桌……处处可见可感的“河北元素”,让人们真切感到了“冀疆一家亲”。
山遥水远情相系,天山脚下气象新。
1997年,中央确定河北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支援巴州,1998年我省首批援疆干部人才奔赴巴州。2010年春天,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就此启动,明确我省对口支援巴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作为践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不断提升对口援疆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河北贡献。
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
截至目前,我省共选派九批1619名干部人才援疆,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热血、建功立业。“十三五”期间,河北共安排援疆资金24.23亿元,计划外捐赠资金3.37亿元;安排援助项目147项(类),现已完成121项(类),正在实施的26项(类)均为跨年度项目,为当地各族群众打开希望之门,铺就发展之路。
持续加力
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河北和新疆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两地人民始终心心相连。
2020年10月17日至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率我省援疆工作考察团到新疆学习考察,进一步对接新疆需求,实地察看援疆项目,看望慰问援疆干部,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升级加力。
此次考察,成果丰硕。省政府与自治区政府和兵团分别签署了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与合作框架协议,省发展改革委与巴州人民政府和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分别签署了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我省还与巴州和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举行了援助资金交接仪式。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对口援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每年组织党政考察团到新疆考察对接,密切了人员往来,深化了交流合作和对口支援。
2018年7月13日至15日、2019年9月21日至23日,王东峰也曾两次率团到新疆学习考察。2018年考察期间,我省与自治区、兵团分别签署了全面加强对口支援与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北省·巴州和兵团第二师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签署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合作协议;2019年,我省与新疆举行了援疆企业项目签约和捐赠资金交接仪式。
其间,还有一个“河北故事”感动着巴州各族群众。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你在信中说,暑假参加了村里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会实践活动,愿意做一颗维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的小小石榴籽,这样的做法和想法非常值得称赞。”2018年9月26日,在新疆学习考察后不久,王东峰给巴州一位维吾尔族女孩回信,勉励她再接再厉,刻苦学习,坚韧不拔,爱党、爱国、爱家乡,为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收到回信,女孩激动地说,“要用自己一言一行,团结和带动身边的同学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一颗维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的小小石榴籽。”
一封书信,见证冀疆情深。
这种情谊,体现在河北的全力支持和无私支援上——
“新疆需要支持什么就全力支持什么,需要配合什么就全力配合什么,需要服务什么就全力服务什么,坚决支持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王东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推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见效,我省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持续加大全方位援疆力度,切实把对口援疆工作放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到实处,资金、项目、人才源源不断穿越沙漠、戈壁,为受援地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这种情谊,体现在乡亲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中——
在巴州和静县夏尔布拉克村,无花果树掩映着一栋栋新民居,房屋错落有致、墙面素净平整,屋外花映阶前、院落绿植爬墙。“没有河北人民的帮助,我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今年10月12日,该村村民佐日古丽·买买提笑着说,他们过去住的房子又破又小,今年申请政府补助资金2.85万元、自筹资金8.65万元,新建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安居房,现已搬迁入住。
“今年,和静县共建成安居房1547套,中央、自治区以及河北援疆补助资金4408.9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646.55万元,目前全部到位。”和静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吴芝琼说。
这种情谊,体现在河北援疆干部人才的务实举措里——
长期以来,缺人才、缺技术制约着新疆医疗事业的发展。
缺什么,就补什么。近年来,我省援疆干部人才搭建起河北省医疗人才“省域组团”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河北医科大学每年为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培养50名医疗人才。“十三五”期间,我省援疆医生填补了受援地287项医疗技术空白,近两年时间开展巡回义诊640场次、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
产业援疆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巴州行政区划47.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这里生活着46个民族的128万余群众,农牧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而一个地区要发展腾飞,仅有资源还远远不够。
“希望河北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人才等优势能与巴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使两地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比翼齐飞。”近年来,巴州党政代表团多次到我省参观考察,代表团成员提出希望。
“冀疆两地产业互补性很强,深化合作、携手并进前景广阔。”巴州党委副书记、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徐付军介绍,这几年,河北想实招、引项目、干实事,倾力打造新时代对口援疆的“河北品牌”。
多想实招,搭建产业援疆“主平台”。
从G314国道进入巴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首先看到的就是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
2012年,廊坊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帮助巴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编制了焉耆廊坊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并与廊坊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区签订共建框架协议,目前意向签约企业5家,预计投资6.5亿元。2015年,在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协调帮助下,该园区升格为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环保建材、生物制药等产业,成为巴州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
多干实事,奏响招商引资“最强音”。
近年来,我省积极协调各设区市、相关厅局及广大企业与巴州、二师开展产业合作交流活动。今年9月29日,河北—巴州产业合作交流招商引资推介会在石家庄举行。会上签订合作项目14个,投资总额43.04亿元,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正式落户巴州。
纺织产业、煤炭产业、特色农业、新兴产业……都是在河北有着成熟发展经验的优势产业,将它们“嫁接”到新疆,实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已结出丰硕果实。
走马巴州大地,一个个烙着河北印记的“戈壁产业”引人瞩目。
农业资源与高效管理“融”到一起,戈壁滩“长”出暖人的“白色产业”——
由于一年近3000小时的日照时间,巴州和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生产的棉花绒长、韧性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品质细绒棉和优质长绒棉产区,但过去缺少优质纺织项目的“短板”,让这里的纺织行业低端、粗放。
经河北援疆干部牵线搭桥,2015年8月,来自高阳县的赵建恒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投资3亿元成立新恒利纺织有限公司,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用于高档面料和特殊面料的产品——高支纱,颇受市场欢迎。如今,新恒利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每年为当地贡献税收超过1000万元,累计安置各族群众就业3000多人。
矿产资源与先进技术“合”在一处,傻大笨粗的“黑色产业”向“绿色”转身——
当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正全力推进位于巴州的新疆邢美矿业塔什店煤矿建设。该矿煤种为优质气煤,井田面积19.6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9亿吨,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冀中能源集团将发挥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矿山。该矿井预计2021年末投产,将实现年营业收入10.3亿元,可实现企业效益和我省产业援疆工作“双丰收”。
优质农产品走上河北销售“快车道”,打通到河北老百姓餐桌上的“最后一公里”——
巴州地区出产的水果品质好、无污染,但由于地处偏远,许多农产品面临着销售难。河北倾力打造“援疆盛果”“张援硕果”等巴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新疆特色农产品河北销售基地,巴州优质水果借助河北援疆的新疆农产品销售工程项目,送到我省千家万户。
扎下深根,撑出枝丫,蔚然成林。
“十三五”期间,我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新疆落地:实施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河北巴州科技产业园、巴州特色产品平台、二师河北创业服务大厦等项目;促成总投资165亿元的利泰丝路绿色生态纱线示范项目等落地生根,实施交往交流交融项目11项(类)。今年以来,通过产业援疆累计落户或意向投资项目达134个、总投资335.8亿元。
河北点燃产业援疆“引擎”,牵动巴州在富民强州道路上一路前行。
民生援疆
携手奔向全面小康
时维十月,天山脚下的谷子熟了。
巴州和硕县冬都呼都格村村民刘亚明摸着沉甸甸、金灿灿、弯着腰的谷穗笑着说,“今年又是个好年头。”
曾经的村庄,“村外碱地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苦”。刘亚明告诉记者,10年前村里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个把月都吃不上牛羊肉。
转机始于2011年,河北第六批援疆干部、来自张家口市种子管理站的吴印宗来到和硕县,担任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砂石翻滚,白日惨淡,远处山坡上,几丛灌木在狂风中瑟瑟发抖——虽然有过最坏打算,可眼前戈壁滩荒凉的景象,还是让吴印宗有些震惊。当地人无奈地对他说,“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发家致富,就像是白日做梦。”
吴印宗不信这个邪,围绕本地土壤情况和农业结构,开始了深度调研。3个月里,他踩着难走的土路、冒着漫天的黄沙、吃着自带的干粮,一个村一个村地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问,还咀嚼了土壤的味道——“戈壁滩的土又苦又咸。”
找准“穷根子”——吴印宗发现,和硕县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很多经济作物不能成活;由于多年种植西红柿、辣椒和棉花,土壤出现板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开出“药方子”——天地不能改,种能换。他结合自身专长,决定在当地试种抗瘠薄、抗干旱、产量高的“张杂谷”。2011年,他垫资从张家口市农科院引种,租下50亩撂荒地进行试种。果然,“张杂谷”发芽抽穗了……
摘掉“穷帽子”——在他带动推广下,2013年,刘亚明试种60亩“张杂谷”,收入6万余元,当年实现脱贫,随后又通过租地把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多亩。如今,他已在县城买了两套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年接着一年干。通过河北援疆干部人才的持续努力,截至目前,巴州“张杂谷”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开创了谷子在新疆大规模种植的先河,每亩毛收入1700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做好新疆工作,要以民生改善为基础。
“全力支持新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切实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就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受援地民生工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与巴州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共同攻坚克难奔小康。
从巍巍天山到孔雀河畔,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笔笔真金白银、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让援疆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深化帮扶机制,各族群众圆了脱贫梦。
实现“省对州、市对县、县对村”三级对口帮扶机制全覆盖,实施贫困村精准扶贫、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连队饮用水净化等项目57项,张家口、邢台推进“双结双促”活动,石家庄打造“脱贫攻坚”河北援疆示范点……在我省大力支援下,2019年年底,巴州38个贫困村、二师4个贫困团场全部脱贫出列,巴州建档立卡贫困户29066户81890人,二师705户1532人全部脱贫。
筑牢民生之本,让有志者事能成。
新疆艺术学院毕业生巴娜能歌善舞,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舞蹈培训中心。如今,在库尔勒市海力帕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房租和水电暖方面都有优惠,创业门槛低了,巴娜终于圆梦了。
近年来,我省支持建设了海力帕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23个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连续十年面向受援地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十三五”期间安排受援地就业16000人(次)。
支持教育发展,托起学子奋飞的梦想。
巴州和静县的古丽米热·米提吾拉生活在一个城市低保家庭。2016年9月,她考上了河南科技大学,却因家境困难没钱支付各种费用。河北援疆资金每年6000元的资助就像一场“及时雨”,给她带来希望,满足了她四年学习的需要。
多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县市、团场幼小初中及职校等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和新疆籍家庭困难外地就读大学生资助等项目39项(类),集中河北大学等6所高校优势专业对口支援新疆科技学院、新疆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学科建设,支持库尔勒市燕赵中学、巴州卫校新校区等项目建设,援建农村小学、幼儿园31所。
民生援疆,“援”源不断。
养老梦圆、医疗梦圆、安居梦圆……“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受援地实施了贫困村精准扶贫、连队饮用水净化等57个民生项目;2017年以来,援建库尔勒市河北养老院、库尔勒市河北医院、和静县河北养老院等医院、养老院、福利院24所,支持巴州安居富民工程27421套;实施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焉耆垦区、团场、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且末县、和硕县等医院医疗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为受援地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
人才援疆
燕赵儿女情洒“第二故乡”
“我初中的班主任李桂枝老师,就像沙漠中常见的耐旱作物——红柳,默默扎根在盐碱荒漠上播撒绿色希望。而我正是她呵护长大的‘小红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中,来自巴州且末县的选手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出彩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走进了观众心里。
2000年,李桂枝等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远赴且末县任教,他们扎根边疆、矢志坚守,克服了环境不适、语言不通等困难,忍受着对家人无尽的思念,用青春和梦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像依利米努尔一样的“小红柳”。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殷殷寄语。
践行总书记嘱托,追随他们的足迹,至今已有170余名保定学院毕业生到西部从事教育事业,其中60余人来到新疆。
多年来,一批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巴州,不避艰难、勇担使命,把智慧和汗水洒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被誉为“华夏第一州”的巴州大地上,留下了默默耕耘的身影,展示着河北的良好形象,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快手术,快手术……臀位提前破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产妇会有生命危险。”即便现在,回忆起援疆期间的那一幕,河北第六批援疆干部、时任巴州若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负责人的余文丽仍历历在目。
那天,维吾尔族产妇吐拉罕被送到若羌县人民医院,余文丽为其检查后,立即决定手术。
一秒之差即是生离死别。产妇被推进手术室,经过紧急抢救,大人和孩子都保住了。“是余医生救了我们母子,太感谢了。”吐拉罕感激地说。
像这样宝贵的“一秒”,余文丽给了别人,自己却错失了。
2011年,她主动请缨入疆工作,刚到新疆,就遇上爱人在邢台家中突发脑溢血昏迷,住进医院抢救。从新疆匆匆赶回的余文丽在手术通知单上签了字,但已错过最佳抢救期。一夜间,余文丽白了头。
14天后,她的爱人苏醒了,落下右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
爱人需要照顾,必须留下;若羌人才匮乏、医疗水平落后、群众看病难,急需医生。是留?是走?
“援疆工作是大事,不能半途而废!”爱人的话让她泪眼婆娑。而余文丽的选择让人出乎意料——带着爱人一起踏上返疆之路。
援疆3年时间里,余文丽在照顾爱人的同时,用精湛医术为若羌人民筑起一道健康屏障,培养了一批批妇产科骨干医生,当地干部群众称赞她为“最美援疆女医生”。
舍家报国,倾情援疆。“舍”与“倾”之间,是他们对新疆各族群众最深沉的爱。
“阿叔,我很想念你们,阿妈身体好多了吧?日子过得还好吗?”
“洪鹏,你阿妈身体好多了。咱家收入也是越来越高,种了30亩辣椒和洋葱,那200多只羊和5头牛都很健壮,还新添了几只小羊羔。今天是古尔邦节,我们和亲友一起过,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了你。这几个月,我和你阿妈都很想你,经常在梦里遇见你……”
虽然援疆工作已结束,但“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7月31日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当日晚上9时,天已黑透,下班回到家,固安县牛驼镇人大副主席厚洪鹏给新疆的“亲戚”艾则孜·牙合甫打了电话,暖意再次袭上心头。
厚洪鹏是河北第八批援疆干部,2017年来到巴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成为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一名技术干部,后来与该县乃木墩村维吾尔族家庭艾则孜·牙合甫一家结成“亲戚”。
当得知艾则孜的妻子买力岩患上甲状腺肿,厚洪鹏就主动帮着跑前跑后,办好住院和术前检查手续。艾则孜的小孙女曾因学不好语文苦恼,厚洪鹏主动辅导她,定期对她的汉字发音和书写进行训练,直到她取得优秀成绩。
“河北干部勤劳、实在,好样儿的!”艾则孜逢人便夸。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在巴州尉犁县第一中学任教的日子里,河北第八批援疆教师高飞错过了自家孩子的成长,虽然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因为他见证了更多孩子飞扬的青春,与家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选一次,我还会去援疆。”
“与巴州各族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并肩奋斗,把忠诚信念写在巴州大地、把人生大爱洒在祖国边疆,体现了援疆干部人才的责任和担当。”说到河北来的援疆干部人才,巴州党委书记李刚这样评价。
对口支援再加力,河北援疆不断档。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安排部署支援巴州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从全省抽调89名业务精湛的检测技术人员,赶赴巴州开展工作,指导巴州核酸检测能力由每日6万人份提高到32万人份……
冀疆携手奔小康。河北援疆脚步不停,援疆故事永续。
(来源:河北日报,记者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