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辩证法”
作者:谢璐妍 来源:《 人民论坛 》 发布时间:2021-01-07
【摘要】生态问题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蕴含的“绿色辩证法”,不仅是中国推进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对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 绿色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问题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对物质的变换做了两种区分,一种是自然界物质自然地新陈代谢,另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参与的新陈代谢。后者充分地印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既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历史是自然的历史,人类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自然就会以何种方式来对待人类。
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自然环境被破坏,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则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蕴含的“绿色辩证法”,突出展现了人和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那么,人类与自然也能够将现存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和谐共生的关系。何以形成这种和谐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以承认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前提,认清规律、尊重规律。这也是人在进化过程中能够从畏惧自然到利用自然的重要条件。恩格斯在分析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就意识到,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万物中脱颖而出,进化到现代的人类,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正确看待世界,并通过劳动改造世界,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规律在人类劳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伟大的自然给了人类得以生存进化的物质资料和有利条件,人类也依靠这些事物得以发展。然而,人类不能将人本身和自然分离开来或保持对立,生态环境建设只有秉持“天人一脉”的理念,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环境发展之路的辩证思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也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是人民健康生存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因素。“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如果不顾及生态环境而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是不会持久的,全球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绿水青山”,也就是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如果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处理好,同样会获得“金山银山”,亦即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了“绿水青山”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他强调,“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是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因此,处理好“绿水金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解决经济和环境关系问题的最有效方案。
自工业革命以来,诸如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曾将自然环境作为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在“雾都”伦敦,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中污染了空气,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在对自然进行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异化,人类将自然当成是异己的对象,只知一味索取,忽视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关系。“绿色辩证法”中的“绿水青山”,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氧吧”,也不仅仅是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一隅”,更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秘密宝藏”。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着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特殊的理念和实践方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蕴含的“绿色辩证法”,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一直都注重“自然生产力”在人类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两山论”便充分证明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
“全面推进,主抓结构”体现了矛盾运动中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并对新时代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等。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当前中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它是社会发展的骨骼,决定着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关键。能源作为社会资源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会影响经济变化。能源结构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反之则会造成浪费,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修复。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将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就是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的最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经济和能源结构,在经济生活中尽可能使物质变换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高效率地创造经济效益,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最理想的发展模式。此外,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等作为生态文明发展中的其他措施,也将与调整结构一起协调推进。可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辩证法”既抓住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并未忽视协调次要矛盾。
综上所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蕴含的“绿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成果,它始终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着力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能缺少美丽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就是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只有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成现实。人与自然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脱离自然的人类无法生存,摆脱人类的自然则丧失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蕴含的“绿色辩证法”,不仅是中国推进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对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BKS05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9年11月06日。
②《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④谢璐妍、杨乐馨、王晶:《论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