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下的田园乡村复兴

作者:崔 愷    来源: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10

在我国,城市建设非常快,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乡村建设方面,政府出台了不少新政策,也取得了不少实际效果。但从乡村风貌保护来讲,还是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主要就是:在建设中过度强调统一性,强调一次性大规模的规划,甚至有一些地方原本的乡村很有特色,却在旁边盖起了安置房和高楼。更多的乡村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和空心化,很多年轻人都进城了,出现破败凋落的状况,在一些落后地区尤其如此。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原本很有特色的乡村,因为过度商业化,比如旅游发展,在传统村落里盖起新的风貌一条街,短期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得旅游经济阶段性地发展起来,但长期来看,这样的做法应该反思。当然,更多乡村是没有特色的,经过多年的乡村改造后,原来能够代表这个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老建筑已经所剩无多,所以现在看上去环境比较差。还有很多乡村发展工业,对乡村风貌影响也很大。

乡村建设中应该有乡土、有乡愁、有乡情。乡愁是对过去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依恋,乡情是同乡生活在这个地方,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互相间超越个体和家庭的情怀,这些都是在乡村建设当中应该认真考虑的,而不仅仅是考虑建筑的美观问题。

与中国大陆现在留下的一些好村落相比,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乡村风貌还差一些。它们也经过了乡村自我更新的过程。其中,乡村改造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社区营造。社区营造不是造房子,而是用重建乡村文化的方法去启动乡村整治,主要是请一些社会学者进入乡村,让村民回忆自己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发掘乡村文化的特性,然后共同成立一些乡村组织、社团,来维护乡村文化。

第二步,发展特色产业。台湾乡村有的生产稻米,有的生产其他瓜果蔬菜,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手工艺。

第三步,重建乡村文化。在乡村整治当中,我们往往把风貌整治放在最前面,但带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比如,有些看上去很漂亮的村庄,但是人气不旺,有一些建筑师设计了很好的房子,但是几年没有人用,就坏掉了。所以,硬件和软件如何能很好地搭配起来,是乡村治理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乡村文化构建涉及四个方面因缘:地缘是村镇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村镇的地理位置决定风貌特点;血缘是村镇文化的亲情纽带,是村镇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业缘是村镇文化构建的导向,村镇通常发展单一的某种特色产业,使之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由于某一产业的适宜发展会逐渐聚集人脉,衍生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判断,最终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亲密的文化关系;情缘是熟人社会构建的核心,建立起的是一种自我认同。这些方面是乡村文化构建当中最基本的要素,对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

在“四缘”视野下,我们对乡村建筑实际上有一个重新梳理的方法。比如,著名建筑师王澍,有独特的解读地域环境语言的方法,经常收集一些被抛弃的旧建筑材料,用到现代建筑的创作当中,这是一种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不仅有环保的作用,还有文化基因的作用。王澍的很多工作是在乡村完成的,其中在杭州市富阳区,他做的文村很有地域特色,不仅用了当地专门的夯土,老砖老瓦,而且也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在里面做了很多内院、天井,从而形成了很凉爽的宜居环境。

这些年,我们在江苏参与了一些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也在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比如,锦溪镇的祝甸村。祝甸村历史上曾经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有着悠久的烧砖文化和历史,如何保留这项传统工艺并提升至文化层面,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课题。经过考察,我们建议利用废弃的旧砖窑,办一个金砖文化馆,通过对砖文化的发掘复兴,促进祝甸村的田园乡村建设。

在对砖窑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精心保护文化古迹,完善各种服务旅游设施,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我们注意到很多祝甸村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文化复兴和发展契机,纷纷辞去外面大工厂的工作,开始回归本地发展。现在他们不仅在咖啡厅里做西点,也开始做文创产品。同时,我们还通过采访砖窑的老工人,用录像的方式真实记录烧砖工艺,将祝甸村的传统工艺,打造成为一种特色文化。现在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还有不少其他省份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这里观摩、取经。

再如,昆山西浜村的文化遗址公园。昆山是昆曲的故乡,可以借昆曲的回归实现文化复兴。我们把《玉山雅集》中有关昆曲二十四佳处的文字进行梳理,在区域乡村整治中将历史场景用全新的方法重现,并把昆曲复兴大戏搬进了水乡。

大剧院舞台上唱的昆曲,原本就源于乡村,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回归的形式,让昆曲重归原点。昆曲学校选在一片很小的废弃宅基地,面积约1000平米。设计中注重新结构、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相结合,既保持乡村文化的协调,又有一定的时代感。同时将水边的竹楼设计为昆曲表演舞台,增加一座古桥,并对河道进行统一整治。这座乡村的小小建筑,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借助西浜村改造的契机,我们将一座遗弃多年的麻风病院改造成创意产业园,给它注入了新的创意文化。昆曲的二十四佳处场景,在这里得到了现代的复原,在整修的过程中慢慢呈现出文化特色。通过对现有空间的改造,让一组被遗弃的房子得到重生,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小桃源。

江苏的田园乡村建设总体来说走在全国前列,就目前情况看,呈现出一些趋势,政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也拿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我们对村镇发展的趋势判断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基础,乡村多元治理是乡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空间格局重构是乡村建设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乡村发展绿色化是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是留住乡愁、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我们建议如下:一是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研究。加快制定《乡村建设法》,创新乡村规划,推广乡村规划师制度,发展乡村设计和新乡土建筑,建设村镇管理的信息平台,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发展适合乡村的环境整治技术,引导乡村空间格局重构,分类指导村镇建设。二是村镇文化与特色风貌研究管理建议。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乡土价值观,继续完善乡村文化发展政策制度,不断建立设计下乡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乡村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三是在具体技术建议方面,要培养有正确价值观的全面综合人才,形成科学的乡村规划原则和办法,建立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方法体系,保护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乡情。

我们的倡议是:推进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行动,以渐进改善、多元参与的方式,营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田园乡村,保护乡村聚落与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关系,保护乡村传统肌理与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尊重乡村实际,立足现实改善,传承乡土文化,体现当代追求,激发乡村活力。

6月召开的“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上,江苏制定了特色田园乡村的六大建设目标,即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为此,江苏不断推进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试点,“十三五”期间,省级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以上的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并提出两个阶段:

一是试点示范阶段(2017-2018年)。形成“3县、5团、10个点”即“351”的格局,首批试点村庄总数40个左右。通过试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特色田园乡村,产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成果,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建设模式和推进机制,造就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工作队伍,为全省面上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试点深化和面上推动阶段(2018-2020年)。完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关标准,组织各地按照标准指引、有序引导、政策聚焦、循环渐进的要求,深入推进试点,开展面上创建,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

目前,按照地方推荐、联合会商、地域统筹、涵盖多种农业产业类型、兼顾探索经济薄弱村脱贫等原则,形成了“5820个点”试点候选地区和村庄名单。省联席办将对试点工作方案、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政策支持聚焦有力、工作方案务实创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乡土特色突出鲜明”的试点地区和试点村庄纳入首批“351”试点名单。

相信通过我们在江苏的实践探索,能够给全国的田园乡村建设带来更多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