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皖西南农村的历史底色:枞阳县合兴村的田野调查

作者:方帅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07-10

作者简介

方帅,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201666日赴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选点并开展“长江小农”村庄调查与田野观察。

【村庄名称】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雨坛乡合响村

【村庄简介】全村7.29平方公里,下辖一个中心村,20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1012户,3840人(其中户籍人口3656人,男女比例1.1:1)。现有耕地面积2656亩,山场面积1735亩,水域面积1600亩,五保户26人,低保户3280人,重度残疾50人,贫困人口144351人,党员96名(其中外出务工党员4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的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5680元。现在的村由合兴村和响山村合并,原来的响山村23个村民组,合兴村31个村民组。

【调研范围】定在合并前的“合兴村”(刚好与解放前的大墩保范围相差不大)的下汪庄,以此为中心进行村内和村外辐射。

【合兴村80周岁以上老人数量】男性17人,女性26人,共计43人。

【大墩保情况】在民国13年前(通过家谱得知),该报名叫“黄含保”,国民党统治时期,改为“大墩保”,因一条河沟里有两个墩子裸露在水面,故取名为此。以当前的下汪庄(过去的队)为例,共有6口堰塘,据老人们说,这6口塘都是古塘,解放前也都种水稻(单季稻)。该保的最初安家落户者据说是来自江西婺源的一批人迁移而来。保内姓氏有汪、王、胡、齐、张、鲍、祝、伍、李、胡、殷等,但总体而言,汪、王、胡等为大姓。各甲内的姓氏和现在位置大体一致,姓氏也杂,聚落较为分散。

【选点和调研时间】共计12天。

【调研内容】

1私塾

过去的私塾主要分为“家塾”和“族塾”,其他的保地可能还有“村塾”,只是该保没有。族塾:由家族族长利用祠堂、公房,聘请塾师(教书先生)教授保中子弟;村塾:由地方关心教育的人任学东,收集学费,聘请塾师教授贫寒子弟的学校;家塾:由豪门富户聘请塾师来家坐馆,教授自家子弟或塾师在自家教授保中子弟的场所。曾经,吴炳南先生就在自家开了私塾,教授3名学生;同时,汪宗义地主曾聘请吴炳南来家教书。主要学习语文和算数,语文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算数主要就是学打算盘。其实,私塾区分并不是如此明显。家庭条件好的,同时几家关系不错的,会在一起商量,请一位教书先生在其中一家教书,这是家塾;族塾并非只针对本族的人,大墩保的汪家人解放前就在祠堂办了族塾,聘请胡玉昆做教书先生,学习的学生不全是汪氏子弟,其他姓氏的子女也可以来学习,只要交钱或交米粮。当然,如果是家塾,如果与私塾先生关系特别铁,就会免费教学。正常情况,一个学期2斗米。解放前的汪家祠堂还不只是做私塾,还有公益事业,派本姓氏的人负责在祠堂门口烧水,免费供来往的路人喝水,俗称“私茶”。

2拜师学艺

过去的大墩保也有人从事手工业,俗称“手艺人”,包括瓦匠、木匠、铁匠、漆匠、篾匠、裁缝等,既有上门做工的,也有开店铺的。过去就有师傅带徒弟。师傅收的徒弟一般不随便收,要么双方是亲戚关系,要么通过中间人介绍,这个中间人与委托方很大可能是亲戚。地域范围不限定,外村的甚至很远的地方人,都可以向某一“红人”拜师学艺。比如,A家住在义津镇,B家住在雨坛乡,C家是师傅,住在雨坛乡。A家小孩想拜C学木匠活,那么,A一般会找B做中间人,这个BA有着亲戚关系,而BC又是邻里,或者在干农活等交往中关系不错。拜师需要备好从师酒,议定从师的条件。一般来说,头一年义务学习、做事,有吃无工(即师傅只管徒弟吃饭,不管工钱),等到第二年手艺有起色了可以付点报酬,基本到第三年可以学出师。聪明的徒弟可能两年就能学会。当然,也有师傅可能保守,不太愿意教,这就需要徒弟自己精明能干,善于学习了。过去“一年三节”都得看望,即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徒弟的父母都要带着鸡蛋、农产品、糖糕等礼品看师傅节(徒弟一般在外干活,春节除外)。一年三节必须看,一个节都不能落下。过去师傅还可以打徒弟,徒弟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师傅上门做工,徒弟要提前挑工具上主户门,把东西准备好后师傅再去。吃饭时候,徒弟不可以和师傅并排坐,也不能坐在师傅的正对面,而且要先于师傅吃完,吃完后,收拾桌子。手艺人上门做工的时候,一天是按定额做工,带上徒弟则算作一半的工,收钱也就收师傅的一半,但钱不给徒弟,归师傅所有。不仅如此,徒弟平时还要在家帮师傅做家务、放牛、种田,点烟等。后来,汪爷爷又补充了上次没说到的小点,解放前的甲长是轮流做,或者由保长任命。“东家”是相对于租户而言,地主家解放前就是有家产的人家,雇佣“大伙计”和“小伙计”,大伙计,即田地全包,什么都能干,拿工资的;小伙计,做杂事,有吃无工,逢年过节可能收到1斗种米。

3集市

旧时,集镇和要道都建有商号(行)和店铺。商店开张时,要贴对联、挂彩球,放鞭炮,挂起“千金牌”。头一两天,商品售价低于市价,以招引顾客,店主与“朝奉”(即雇请的伙计)对顾客殷勤接待,献烟敬茶;早晨第一笔生意尽量做成,对熟人可赊欠。“朝奉”进店入职前,先与店主定合同,合同中规定:“朝奉”头三年有吃无工钱,还必须遵守店规,早沏茶、扫地、擦店主烟袋、摆设货物,晚上关门做家务、看店;要求手脚勤,嘴“甜”,说话做事不越轨;三年后才议定工钱,干与不干听便。行商以肩挑、车拉方式,将商品搬出搬进贩买贩卖从中牟利。曾经主要的集市就是“姚王集”,主要买卖牛,又称“牛集”,义津集为“猪集”。姚王集距离大墩保有二十几里路,春季开集,夏季收集。(据枞阳县志记载,清代,县境除综合性贸易集镇外,还有“谷市”、“牛集”、“猪集”等专业市场。康熙年间(1662-1722),原桐城县以枞阳、汤沟、孔城、练潭等镇为集市贸易中心。道光年间(1821-1850),以姚王集、会宫集、杨家市集、万商集(枞阳镇)等为牛、马、骡、驴交易市场。民国初年,麒麟集每逢三、六、九开集,形成一个综合性贸易场所。抗日战争时期,集市衰落。抗战胜利后,集市交易又逐步恢复。)以牛集为例,一般来说,一种集市有一种“行”,故牛集有个“牛行”。牛行,类似于一个交易平台,有固定的场所,内设记录员、管账员、还有维护秩序的“头子”,当然还有“做中”(即中间人)。“做中”人只负责两件事:先“摸牛”判价,然后把合理的价位报给牛行;接着“做中”开始向买卖双方说价格,在此过程中,处于讨价还价的“传声筒”,又是“协调人”。双方如何相信“做中”的人呢?这就靠“牛行”。“做中”的市场也是有规矩的,归“牛行”管理,不会与任何一方合伙欺骗,同时,另一方也清楚,价格高了或低了,自己则不进行交易。一般情况下,“做中”人是“牛行”随机指定的。同时,因为“做中”的人不止一个,交易双方还可以请别的“做中”再来评。其实,“做中”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对牛有所了解,俗称“牛精精”,可能像如今的兽医。一般来说,交易市场都是“物币交换”,也有“物物交换”,如“大牛换小牛”、“母牛换公牛”。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大牛的寿命短,同时耕田的潜在价值没有小牛大,所以大牛的主人需要加价,才能换都小牛。当然,也有“物物交换”的“两不找”,即不找零。

4民间借贷

过去的借贷圈更多的是在村庄范围内,也有跨村的,甚至在集市上,那是极少数。一般的借贷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无利互助”,也就是在亲戚好友之间进行的一种经济援助活动。一人有难,众人帮扶,多为自愿无偿援助。(该保尚未有,其他地方有)二是“低息借贷”,该种借贷一般是发生在朋友之间的民间经济活动,一般年息为3%-4%。三是“放稻青”,又称“放稻新”,指在稻秧刚插、青黄不接时,债权人以货币形式放出,债务人在新稻收割时还回去;正常来说,放钱收稻,前后三个月,普通人家之间也行,或者问有钱人家借贷也行(有钱人家会考量对方的稻子收益)。可以是事先谈好,借多少钱,不收利息还多少,也可以是加息50%100%,又有“春借斗米,秋还一石”的说法,不一而足。四是“放菜青”。即在油菜籽未上市时放出稻谷,菜籽收打后以菜籽还债,一般是放9斗稻,收1石菜籽;放贷者可以将收回的菜籽出售牟利,因为稻贱菜籽贵,或者收菜籽榨油,出售更贵。五是“锥子债”。这种借贷多见于赌场,发生在赌棍与赌棍之间(据县志记载,县境姚王集是规模较大的耕牛贸易场所,每逢兴集,集上铺设赌场多达八九个,赌输者情迫之下,求人担保可借“锥子债”,1个日夜本利同等,如借300元,利息也是300元;隔日利上加利,如借300元,到第三天利息就是600元,县境被高利贷所逼的人,上吊之事常有。)从借钱的对象上看,小钱问邻居借,关系好的借;大钱就需要找“地字号”(即地主、富农)去借。一般情况下,找“地字号”借钱必须关系好,一般的话,就不会借给你;或者找中间人,这个中间人一要有些地位,二要有关系,地主富农愿意给中间人面子。大事才找“地字号”借钱,如红白喜事。

5牛、共牛与租牛

以前是一家一户买牛还是“合伙”买牛?大部分都是“搭伙”买,只有特别有钱的人家自己买。什么样的人家会“搭伙”买?这个不一定,划得来的就“搭伙”,比如弟兄“搭伙”、婆家和娘家“搭伙”,或者邻居“搭伙”。一般情况下多是邻居“搭伙”,婆家和娘家“搭伙”,必须是住得近的,不然路远了,用牛都不方便。那么,“搭伙”买牛,钱怎么算?两家平摊吗?不是的,根据田亩多少来,假如我家4亩田,他家6亩田,那么,他家就出6成的钱。同理,放牛的时候也是如此,轮流放,但是根据田亩多少。按10天一轮回,我家4天,他家6天。会不会“租牛”呢?会的,有的人家买不起就租。那么,好几家共买的牛该找谁去租呢?这就要“跑腿”了,租牛的人要每一家都要拜,怎么拜,带点小礼物、说好话,得求求人家,一家都不能得罪,只要有一家不同意租,那就租不了,所以农民常说“人吃牛的一碗饭”。共买的牛怎么用?那要协商的,会在时令之前就说好,不会吵架的,因为都是“划得来”的。有“搭伙”失败的,怎么办?作价卖掉。不仅仅是牛,其他的农具都是如此,犁、坝、车等农具基本都是“搭伙”买。种田离不开这几样。那么,农具放谁家呢?基本家家放一样。不能全部放一家吗?不能。因为过去房子小,再者,家家心里“有本账”,用的时候都来拿,不用都放我家,心理不平衡。所以,“搭伙”的几家会很自觉地一家放一样。当然,也有人“代庄”。就是有人家专门靠牛来赚钱,人、牛同时出工,帮买家耕田。

6观音会

观音会,古已有之,很难追溯到具体时间。每年的观音会办两次,分别是农历219日和919日。相传观音菩萨有两个生日,即村民口中的“真生日”和“假生日”,即出生日和出家日。1、观音会什么人能参加?一定是妇女,或者带上小孩,小孩不分男女,成年男子一定不能参加。2、观音会规模?8-12人不等。3、保内观音会是不是只有一个?还是一甲一个?都不是,随意组成,关系好的约10个家庭妇女在一起组成观音会。4、组织怎么形成?一般由当年家里有喜事的家庭,如添丁等,该户家庭的主妇会邀请周边要好的邻居说“办会”,俗称“邀会”,看对方是否愿意参加,一般情况,受邀方看见主办方家丁兴旺,都会应约。5、是否有规则?有的,但不是纸质契约,而是默认的口头契约。以10人为例,只要第一户人家办了会,俗称“头会”,后面9家相应到时间就要举办,不能中途退出。退出机制必须在“末会”举办完才能启动,即必须10家轮流举办完观音会才能退出。6、为什么中途不能退出?这和会费有关了。会费不是入会一次性交清,而是每次办会之前的四五天再交给“会主”(主办方),比如农历219日要办会,215日开始其他9家就要开始给会主会费,可以是钱币,也可以是食物。会费多少由入会之初就商定好,如每次办会50元,后面每次都交50元,不考虑物价的涨幅。所以,很多时候,一是人多、二是物价飞涨等因素,“会主”办会一般都要倒贴钱,所以其他成员享受了服务,不能享受完退出,必须履行完自己相应的义务。7、既然倒贴钱,为什么还要做很多菜呢?减量不行吗?不行,减量就不够吃,这样很没面子,而且请菩萨这种事,不能小气。8、办会主要是什么活动?吃“斋饭”。219日办会,218日晚“会主”就需要沐浴更衣,换上干净的衣服,前往附近的庙宇或者自家的堂屋(摆放有菩萨像),供上果盘,点上香炉,磕头,请菩萨,俗称“挪会”。“挪会”完毕,“会主”回家准备第二天的斋饭,这是唯一的事情。第二天早上,其他9家妇女带着孩子来赴会,吃斋饭,如糯米粑、面条等,共两餐,早餐和中餐,晚餐各回各家吃。同时,必须“吃斋三日”,主妇需要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丁点荤油。因此,家里的其他人也得跟着吃斋饭。9、能不能新加入?可以的,但是同样的道理,既然加入进来,参加了其中一次,就必须轮流完才能退出。10、一轮结束后,会不会继续?会的。一般情况下,10家轮完后,如果没有全部解散,第二轮会继续接上,道理同上。后来,爷爷相继说了一些其他的会,但比较简单,不清楚具体事宜,如“五猖会”、“龙王会”、“土地会”、“关帝会”等。

7灯会

主要是“舞龙灯”。解放前大墩保的阮冲就有自己的“灯会”,该灯会共有成员7人,分别有会长、记账的、“外差”(送帖子)等,各司其职,均是本家人。会长一般是门风较旺的人家,经济条件较好,他带头组织。每年腊月开始,灯会组织就要请集镇上的手艺人“扎灯”(做龙灯),一般将龙做成11厢(即11节)或13厢。做完后,舞龙灯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进行到正月十五,每晚六点左右开始,持续到深夜十二点。舞龙灯共有两套人马,每套人马约有20人(舞龙人由该团队的家族成员参加,且均是男性劳动力)。穿狮子屁起舞者2人,持球引灯者1人,司锣鼓助兴者3人。灯后,衣服齐整的青年手持红灯、入室歌唱队约10人。还有收红包的、记账的。具体流程为:每年舞龙灯前,会有“外差”前往人家送帖子,即告知对方,希望对方“请龙王”进家门,保佑全家平安。而送帖子到该户人家,说明灯会的人看得起这一户人家,即使这家人经济条件差也会去送。如果该户表示接不起,还要委婉表示出困难,不能直接拒绝,不然会让灯会人觉得没面子,伤了和气。实际在下请帖前,灯会组织就计划好路线图,要途径哪些人家,舞龙讲究舞“上水灯”,不舞“下水灯”,家家户户希望步步高升。在下完帖子后,“接灯”的人家需要当天早做准备,在自家堂屋中间摆放1升米、两个鸡蛋、纸质黄元宝、糖糕、香案等,同时将红包放在糖糕上,当龙到达门口时,“引灯人”(龙随引灯走)进屋内,户主必须在堂屋左侧跪拜(家里其他成员也可跪拜),对着龙叩三个头,此时龙头会频频点头,旁边还有队伍敲锣打鼓。叩头完毕,龙就进屋,舞龙人开始在屋内舞龙,记账的人就很自觉地去拿糖糕上的红包,并现场打开看有多少。然后引灯人会引着龙出门,如果觉得该户给的红包过少,可能会有“回轮灯”,即二次返家,一旦引灯人进了家门,该户肯定要接灯,不然会觉得来年不兴旺。一般贫穷的人家给不起太多,待第一次龙灯出了屋子,户主就会找会长商量,拦住引灯人不让进屋。商量妥后,龙灯会向别家去。一般来说,有钱的人家会有二次“接灯”、甚至三次“接灯”。实际在农户看来,这种“回轮灯”是为了“敲”户主一笔,回轮越多,红包越多,舞龙的人分的也就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舞龙灯先在本族祠堂舞龙,然后开始“出灯”,“出灯”(即第一家“接灯”)的人家肯定是保长家,保长家再远,即使在集镇也要过去,其次再按一定的次序往后排,当然保长家肯定少不了“三次回轮”。一般算来,舞龙队一晚上能跑十几家。如果在舞龙过程中,龙头因为蜡烛烧毁,此时该户人家会不高兴,怎么补救呢?舞龙队一行人当晚就会回去,第二天早上重做龙头,而烧掉的龙头、及其他所有物品就放在该户人家,不能拿回去,不走“回头路”。等到第二天晚上换上新龙头再重新“出灯”。等到正月十五“灯会”结束之时,“灯会”请黄公山的道士做法,请龙王升天。7个道士(至少5个)穿大红衣服“唱灯”(即念经做法烧毁龙王),待龙王“上天”后,舞灯人必须保持沉默回家,路上不敲锣、不打鼓,也不能说话,表示对龙王的敬重。当然,事后就是灯会和该族的其他成员分摊收益。如此,一年的灯会才算结束。(ps:道士基本是王、鲍两姓,祖传手艺,请道士做法也是要付酬劳的,而且还比较高,按现在的价钱一个道士平均500元。既然两个姓氏从事道士,会不会有行业上的竞争呢?不会,两家协定好,一般请道士不会请一个人,至少也是3个或5个,这样的话,每次叫了王家道士,王家会叫上鲍家,同理,鲍家也会叫上王家,实现了“合作共赢”。)爷爷还说了“彩色灯”,这种灯会是集体接,并非以家庭为单位接,愿意的人家就出些钱。

8过继

王志江老师,60多岁,退休教师,其母亲(吴玉梅)尚健在,85岁,身体还行,恐记忆一般。据回忆,他家解放前没有自己田,租种了东家3石种的田,1石种大约4亩。解放前,他家主要有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爷爷有四个姐姐,父亲,还有父亲的兄弟。其母于18岁嫁入夫家,正值解放那年。他的爷爷在30岁,因为被拉壮丁不愿意去而被拖死,据说10个脚趾头都被拖断。当时奶奶才29岁,正在坐月子,刚出生的女儿因为受到惊吓,掉到地上,无人管,而被活活冻死,当时正值农历1111日晚,其父亲刚刚11岁。实际,在此之前,家里还有一个小爷,就是爷爷的弟弟,在十几岁的时候被“承继”给本房的堂兄弟家。据说,对方家里有钱。当时,承继的原则是必须先从嫡亲家过继,如哥哥或者弟弟有两个以上的男孩,则向哥哥或者弟弟要,如果不同意或者只有一个男孩,则从本房的堂兄弟要,最后才从外面抱养。当时,不时兴招亲入赘,因为当时认为女孩不是本家人,即使入赘也不是自家血脉。当时,承继不看对方经济条件,遵从传统;承继时需要找当地的问事人做公证,做公证之前“承继方”还要请问事人吃酒,俗称“请酒”;承继时需要签写“承继纸”,双方各一份。承继完成后,小孩就不是过继家的后人,而要在承继家认祖归宗。此后,不能回家,不能给过继家的祖宗祭祀。即使原来的过继人家的男孩子(也就是过继孩子的兄弟或者哥哥)夭折去世,承继的孩子也不能重新回去。一旦承继完成,就与原来的家庭没有任何纠葛。据说,当时,汪老师的小爹爹(爷爷的弟弟)承继时已是十几岁,记事情了,承继后有天晚上偷偷跑回家,当晚被养父母接回家。后来他的养父母又生了一个自己的男孩子,承继的这个孩子依旧在养父母身边,不送还回去。期间,王老师爷爷因为被抓壮丁去世,承继的小爹爹也不再回来填补子嗣。后来,我问为什么愿意过继呢,王老师告诉我因为他的祖父爱财,对方家比较有钱,承继的时候可能多多少少给了好处。

9分家过继

1、是否为诸子均分?一般先预留“长子田”,或者不太好分的东西先给长子,田的多少根据父母意愿,一般不会太多。2、为什么要有“长子田”?因为长子需要“捧头起水”(父母去世时的仪式),尽到孝子贤孙的义务。3、其他儿子怎么分?在提出“长子田”后,在平均将家产分给诸子(包括长子)。4、出嫁的女儿能不能参与分家继承?肯定不能。出嫁的女儿就是别人家人,只是一年三节看看,平常都不尽孝的。5、没有出嫁的女儿能不能分家继承?不能,但是会预留好女儿的嫁妆。分家后,女儿还跟父母住。6、假如有三个儿子,只有小儿子没结婚,分家怎么处理?也是一样的分,只是分家后小儿子还和父母住,父母一生的两大义务,即将子女抚育成人、娶亲婚配。7、分家要不要见证人?要的,一般会请“公亲”见证,即几个儿子共有的舅爷爷、叔伯等人,一般不找保甲长。8、要不要签协议?要的,这个签的就是“分官”(谐音),父母、儿子、见证人都要按“手螺”画押。9、协议谁来写?一般找甲内或者亲戚识字的人写,写完当场读出来。10、假如在分家前,三个儿子中长子去世,留下了妻子和孩子,还能分到“长子田”吗?不能,此时就会将“长子田”分给二儿子,因为老人百年之后由二儿子尽孝。11、假如在分家后,三个儿子中长子去世,留下了妻子和孩子,“长子田”要承给二儿子吗?不会的,因为这已经是“封关”画押之后,即使长子去世,自动由二儿子服孝。12、假如分家前,三个儿子中长子去世,没有留下孩子,长子的妻子能分家产吗?这要看情况。如果大媳妇不改嫁,可以分;如果改嫁,则不给,同时改嫁的话,一般只能拿换洗衣服和陪嫁的嫁妆出门,其他一样都不能带走。当然,如果同意不改嫁,这些需要在“封关”里全部写明,以防后悔改变主意。13、假如大媳妇不改嫁,分了家产,能不能再“招亲”?可以,这就是“招夫养子”,孩子随后来的丈夫姓,但是两人要给原配丈夫的父母尽孝。这种情况,一般招来的丈夫家特别贫穷,来了后地位也比较低。14、假如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结婚了还未生孩子,那么,会不会预留给孩子一份?不会。因为这是父母只负责自己的子女,不负责孙子辈,不管儿子家里有多少孩子,都只按现有儿子户头分家。孙子的家产是他孙子自己父亲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爷爷考虑的。15、假如大儿子是过继过来的孩子,后来父母又生了两个儿子,过继的孩子能不能分?算不算长子分?肯定分,而且算长子分。因为见过祖宗改姓,就是自家人。这种情况很少,因为之所以过继,就是无法生育。16、过去分家会不会吵架?很少。都是父母说了算,而且那时候媳妇不作主。17、分家之后,父母怎么生活?看情况。如果父母还能干,一般父母自愿单过;如果父母身体不太好了,就会轮流在几个儿子家过,时间弟兄协商。当然,不管在谁家过,每月或者每年都要给粮食给父母。18、分家后,如果有儿子没结婚,要不要赡养父母?不需要,没有结婚不养父母,结了婚的分家后才要赡养。19、分家后,父母自有的财产,在父母百年之后,怎么处理?请“公亲”做主,商议分掉。20、分家后,同住一个屋檐下,是否共门共灶台?不共!封门另外开门,自己搭灶台。21、有没有分家后搬出去住的呢?也有。如果人口多了,分家后,灶台都要重新搭建,有人会在旁边搭个茅草屋。22、分家后还会不会来往?会,一般都会正常来往,不过都是各过各的日子,穷富都不管。23、分家后,父母过世,怎么办?如果是弟兄两个,则一个人负责一位(费用),一般长子先承担先去世的那位;如果是超过两个弟兄的,则均摊。

10、从结婚、说媒到生子

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互不见面,自己不能做主。1、男方请媒人介绍,肯定是男方求女方。古话说,“强媒硬包”,也就是说红煤介绍的人很有说服力。一般这个媒人是男方家的亲戚,这个亲戚可能会把自家边的邻居,或者婶妈家的女儿介绍嫁过来。2、既然请了媒人做媒,就需要请媒人吃饭(做媒成功后),过去有“媒八顿”的说法,即从开始到结束至少要请媒人吃八餐饭,同时,结婚前一天还要给媒人“起媒礼”,俗称“暖媒”。3、一般媒人知道哪家有女孩待嫁闺中,就牵线。牵线不是随便牵,媒人会打量男方家条件,介绍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锁定女方后,就跟女方父母说媒。女方父母觉得不错,就会答应,同时女方家会请另一个媒人与男方媒人沟通,就有了“主媒”(男方家)和“听媒”(女方家)。之前的“媒八顿”和“起媒礼”两个媒人都要接到。4、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假如男方家有钱,同时男孩子又有身体缺陷,此时媒人就会将情况告诉给女方父母,如果父母同意,就会瞒着姑娘答应下这门亲事,女孩子到完婚后才知道。5、说媒成功后,就是“插亲”,也就是双方见面。这种见面实际上是男孩去女方家,不是一直见女孩,可能就是与女孩打个照面,主要是见女方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男方有缺陷(前提是女方父母知道),男方家就会找家里长得好的男孩子“充亲”,也就是替代有缺陷的男方儿子。6、见面后,双方觉得可以,男方家就会选择日子订婚。订婚时,男方以红纸写好庚帖,帖文为“乾造生于xxxx时,大吉大利”装在红纸封套内,封套外写“天作之合”或“五世其昌”,并伴以面、肉、糖由媒人送往女方家中。女方以同样形式写庚帖,将“乾造”改为“坤造”,以庚帖和鞋、袜、糖再由媒人带给男方家中。双方收庚帖后,自行生效。7、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每逢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男方都要去女方家看女方家的长辈,如舅舅、叔伯等(具体看哪些人听从女方父母安排),当然岳父母是第一个要看的。一般看节送的越多,结婚时收的礼就越重。男方家的亲戚不用看,俗话说,“嫁女儿是赚的,娶媳妇是亏的”。8、到快要结婚时,男方家就要挑个日子和“主媒”一道去女方家“送日子”。男孩子和媒人将用红纸黑字写好的日子送给女方父母。9、接到日子后,女方家就要开始准备嫁妆。同时,双方父母开始通知各家亲朋好友。一般来说,“亲朋不接不送,邻居不送不接”。因为邻居住的近,知道消息,而亲戚朋友不住一起,所以要请。一般都是先去舅舅家、再去姑姨家。10、在结婚的前一个月,女方家的母亲每天都要哭一次,一直到女儿出嫁那天,俗称“哭发”,也就是发财。11、娶亲时前两天,男家向女家送三牲(肉、鱼、鸡)礼、拜香盒子、尖包、传包衣服;同时,男方出人从女家太嫁妆。穷人家嫁女嫁妆只有“头尾”(棉被、枕头、小柜与盆桶);一般人家陪一条边的嫁妆(四季衣裳、蚊帐、棉被、枕头、衣橱、梳妆台、箱子、柜子、板凳、盆桶);富家陪的嫁妆更多。12、到结婚头一天,男女双方都要派人再次去亲戚朋友家接,这就叫“一请二接”。13、当天如果亲戚朋友没来,不用回礼,因为之前的礼节全部已经做到位了,即使对方送了礼没来,也不用回礼还情。14、结婚当天,男女要沐浴、吃红枣、花生仁、桂圆、莲子汤,意思是“早生贵子”。然后,新郎和媒婆跟着轿子去女方家接人(没钱就用差点的轿子,四个轿夫),上午出门的时间也是要算的,男方父母不用去。去了之后,在女方家吃午饭。饭后,由姑娘、嫂子给出嫁姑娘梳头、捏脚、穿上嫁衣,由父母领姑娘向祖先拜辞,由兄弟驮上轿,但姑娘不能回头,在轿子上哭诉。轿子内不问寒暑放铜火炉,为姑娘踏脚。轿门贴对联,男方贴上联,女方贴下联。15、到了男方家的时候,男方在门前用石灰画横线,摆好香案,轿子落在横线上;放鞭炮时,举行接轿仪式。此时,女方还一直盖着红盖头,新郎将新娘背进堂屋,进屋前还要“跨火盆”。然后由家里的叔伯等举行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此时,看热闹的人抛掷小石子,新郎则抛糖果,俗称“抛发”。16、新娘进房后,得饿着肚子,会有人给新娘送吃的,新郎和男方父母就在外招待客人。跟随新娘来的一般只有郎舅,女方父母和亲戚不来(女方家婚宴在中午就办了)。吃饭的时候,女方家的郎舅坐首席,然后才是男方家父母和舅舅叔叔。17、吃完婚宴,举行拜花烛仪式,喝交杯酒,才算当天婚礼结束。18、第二天早晨,儿子媳妇要向父母敬茶,要是有哥哥嫂子也要向他们敬茶,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不进厨房,只吃不做,这叫“三天的媳妇,满月的娘”。也就是媳妇进门三天,以及媳妇生了孩子坐月子期间都可以不干活。19、第三天,新郎要和新娘回娘家吃饭,娘家找叔伯给新郎陪酒,这叫“三朝回门”。三天后,新娘开始要忙活家务了。20、婚后20多天,女方母亲带男孩和礼品到男方家“满月”。21、等新娘要生产的时候,一般会找保内的接生婆,一般一个甲就有一个,因为保的范围大,孕妇要生产的时候,太远来不及,一般就近找接生婆。接生婆基本没有接受过训练,都是胆子比较大的、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孩子出生后,主家会给接生婆“喜钱”。同时,亲朋好友要送贺礼;女方父母要送四季衣、鞋子、帽子和产妇吃的鸡、蛋、糖、桂圆、枣子等。小孩“洗三朝”要包喜钱,并穿百衲衣,戴虎头帽。

11、拉壮丁

解放前大墩保有个陆保长,非常厉害。1、壮丁数。解放前拉壮丁,一般是2个儿子的要1个去当兵,3个的也要1个,1个的也要1个,强制的。2、农民反应。曾经,有个劳力,名叫王世维(谐音),家里只有他弟兄一个,要被拉去做壮丁,因不愿意去,被保长下手硬拖拽出去,活活被拖死。还有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让孩子逃到外地去,保长拉不到该户壮丁,就将该户母亲抓起来坐牢,后在牢里被活活打死,老人说这叫“压脚”(限制)。也有躲起来的,有一户全家都逃出去了,后来一个劳力回家看看,被甲长发现,就赶忙爬梯子躲到房梁上。还有时候,半夜里保甲长偷袭抓人,农户睡觉都要时刻保持警惕。3、壮丁年龄。大墩保的壮丁年龄一般在18-60岁,只要身体能行,都会抓出去当兵。4、拉壮丁时间。国民党统治枞阳时期,每年都会有拉壮丁,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有。5、地主家的拉壮丁情况。地主家基本不出壮丁,因为地主家里有势力,与保长有“情分”。6、富农家的拉壮丁情况。富农家里经济条件好、有钱,可以花钱摆平,老人说一个壮丁要十几万(当时国民党时期的价格),一般人家付不起,只有去当兵。7、给钱怎么给。一般是农户把钱给甲长,甲长将钱给保长,中间是否有截留,不得而知。8、拉壮丁情况下村庄人口。为此,当时胡王庄很多壮劳力都外出逃跑到安庆大渡口,当时安庆是日军统治,不用做当兵,导致1952年的时候胡王庄的人口才不到80人。9、卖壮丁。解放前,如果有3家分别有一个劳力,但三家不愿出,这时,另外一家有人愿意去当兵,则三家出钱给这一家,让这家愿意去当兵的劳力去当兵,这叫“3个摊1个”。10、为什么愿意去当兵呢?因为家里没钱,当时胡王庄的东河父亲(谐音)已经结婚,家里有老婆孩子,但是条件差、非常穷,就主动去当兵,他就是“卖壮丁”去的。后来解放的时候,他倒戈了,想加入共产党,共产党看他家可怜,让他回家了。11、是否有壮丁被抓后逃跑。没有,因为当时都没钱,即使跑出来了,没钱回家,而且只要逃跑,被发现就打死,这是“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