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之一:乡村有变化和希望,也有痛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0
近日新华网思客联合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共同发起了“费孝通田野调查·春节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聚焦我国城市及乡村的民生、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话题,体现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为此次田野调查系列谈的第一篇,媒体从业者李育蒙以自己的春节返乡见闻为视角,对于乡村的生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引申出对于故乡发展的思考,发人深思。
回到故乡,笔下不再是破败、衰落。
春节前,看央视新闻“新春走基层·一起回家”感慨颇多。这些年进城,总不能跟着故乡见证她的变化。年关附近,故乡在特定的时域下被再次关注,乡愁作为一种寄托悠远的情思,让多少进城人哀愁!回到故乡,笔下不再是破败、衰落,作为一位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媒体人,笔者也在每年的返乡过程中,通过和老乡的交谈捕捉到了春的气息。
草根话题是有市场的,草根话题的兴起无论是通过高雅的方式还是接地气的方式,都是符合现阶段草根阶层现实需求的。草根阶层的话语,虽然有时候很“土”,但确实是最实在和最实用的。大到中央政策小到村内事务,对于乡村的生态,他们都能给出自己的看法。
把每一个贫困户精准地找出来,让扶贫落到实处
“现在的脱贫政策,让百姓的生活确实有了质的改善”,这是笔者返乡期间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这种改善最直观的表现在百姓的吃穿上,精准扶贫让贫困百姓的吃穿不再发愁。自“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摸准扶贫对象,精准安排扶贫资金,各级扶贫工作队进乡入户,实事求是地制定脱贫政策。2016年9月,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提出“不脱贫、不离岗、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在随后的县市党委换届中,党政正职领导一般选择了留任。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党政正职在党委政府换届中,都选择了留任。并且由县领导牵头,确立扶贫联系点。就拿笔者所在的村来说,确立为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的扶贫联系点后,联点领导带领扶贫单位负责人经常深入乡镇、农户,商讨扶贫之计,明确职责划分,确立脱贫对象、时间和步骤。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采取多种措施,切切实实改善百姓的生活。村村通水泥路、乡村道路重点路段安装路灯、自来水进村入户······在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同时,对于部分贫困户实行异地搬迁,集中安置。扶贫工作人员进家入户,详解扶贫政策,对于贫困户详细建档。据笔者了解,集中安置的房子大多设立在集镇上,规划为小区式的住房,生活设施齐全,贫困户的住房条件有了质的改善。
把每一个贫困户找出来,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党委政府正在抓紧推进该项工作。据笔者走访了解,笔者所在乡镇第一批建档安置的贫困户,他们原先的住房都是土坯房,早已被定为D级危房,并且交通极不便利,不宜居住。扶贫工作人员通过详解政策,耐心的工作,贫困户也愿意搬离原来的区域,住上政府新建的“放心房”。除了政府在推动精准扶贫外,许多民间机构和企业也都在推进该项工作,比如说“村淘”等电商平台。
“精准扶贫”提出以来,交通、饮用水、反季节蔬菜等等,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百姓的吃穿住都有了质的提高。对于农民而言,解决了他们的现实问题,他们会毫不吝啬的竖起大拇指为政府点赞。
保险走进千家万户,是人们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其实,每个村子都见证着中国的变迁,见证百姓生活的改变。作为在城市里的农村人,每年与乡村的相处时间并不长,村里的百态需要用心去挖掘。回乡期间,走过一些村庄,听了一些人去年的故事,发现以前百姓不怎么注重的保险,已经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亏的有保险,要不然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这是三姑对我说的话。去年五月,因为骑摩托车摔伤了手,三姑住进了医院。通过保险,三姑到出院基本上没花什么钱。三姑所说的保险,除了农村合作医疗外,还有商业保险。
和村里负责合作医疗的村委会委员聊天得知,现在村里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医疗全覆盖,并且为了防止重复办理,村里的相关负责人还会联系在外务工的人员询问是否已经在所在地购买了医保,避免浪费,这在以前是没法想象的。那位负责人说以前要大家交合作医疗费用很麻烦,在农村有种“小病拖、大病扛”的做法,也有过很多农户因病返贫的案例,许多农民也不理解每年交了医保费没生病,费用的去向问题。同时很多农民也有侥幸心理,也不会生病怕钱白交了。而现如今,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生活的关注,百姓也开始注重医疗和保险。特别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农民也开始为健康买“保险”,以防风险。
除了基本的合作医疗外,对于商业保险的关注和追求也开始大量出现在百姓生活中。据笔者了解,笔者所在的县部分乡镇,8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了意外险了。百姓在理念上也开始接受这样的保险,当然这还得益于扶贫工作队,据说这是扶贫工作的一部分。
保险走进千家万户,其实是百姓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见证着百姓的福利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别让乡亲的“剩余时间”都花在“茶馆”中
作为一名媒体人,在对故乡的关注中,总是期望能捕捉到希望,笔者认为这也是返乡观察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对故乡的温柔中,仍需保持一定的痛感。对于故乡的变好毫不掩饰,但是对于故乡出现的问题也应毫不避讳。
笔者一直很关注农民“剩余时间”的处理问题,当然这个剩余时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对于农村而言,农民能够比较灵活的掌握劳作和休息时间。小时候,笔者还经历过“双抢”,若是赶上下午大暴雨,全家人都要忙着收稻子,那时候还种两季:早稻和晚稻。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嫌累了,都开始种一季:中稻。产量提高了,也够吃。后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每年带回来的务工性收入,足以支撑在农村一年的基本消耗,所以粮食没了可以买。外出的人越多,田地荒的也就越多。劳动力外出,剩下的留守人员不足以支撑足够的劳动来回馈土地。所以,其实对于留守的人员来说,剩余的时间非常多。春节假期,刚好又是农闲时节,务工返乡的人又非常多,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时间都是给了“麻将”和“手机”。
笔者走访了集镇,发现了一个现象:“茶馆”非常多。留守农民漫长的闲暇时间和返乡务工人员的春节假期时间都被吸进了“茶馆”。“茶馆”其实就是“麻将馆”,说是茶馆,只是文雅一点。笔者所在的乡镇,据了解在不到两公里长的街道旁,前前后后加起来共有22家茶馆。这还只是集镇上的,如果算起各个村里的茶馆,数额一定还会大幅增加。不足三万人的小乡镇,茶馆的数量是“农家书屋”的数十倍,在茶馆里消耗的时间远远比起在农村书屋的时间多。返乡期间,笔者偶尔问起几位乡亲关于打麻将的事,他们的回答让笔者关注到一个问题,农村的公共设施还是太少了,用他们的话说,现在不种地了,不打麻将也不知道该怎么来打发时间?
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这其实就是问题的所在。传统的文化在乡村已经衰落,新的城市生活又没有条件引进来。影剧院、KTV、图书馆、咖啡馆这些都是生活消耗剩余时光的平台,在农村根本没有条件引进和投资。在这个空档期,“茶馆”刚好迎合了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加上又有部分金钱的刺激,不论赢输,陷入的人因此越来越多。春节期间,大家都说年底了,放松放松,情有可原。可是其他时间呢?笔者去年7月份曾回过一次乡,发现“茶馆”里也照样是人声鼎沸。
除此之外,另外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也在占用着“剩余时间”——手机抢红包。当固定电话渐渐从千家万户退出的时候,手机已成了最普通的消费品。今年回家,发现“抢红包”成了一种时尚。智能手机的渗透,发拜年红包,微信拜年等等都成了新的娱乐方式。哪怕就是抢一分钱,大家也是乐呵呵的,亲戚朋友间互相说谁发了红包,谁抢了多少,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将不能回家过年的人和在家过年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享受着共同的时光,这在一定范围内分散了“茶馆”里的人,打发了一些“剩余时间”,也给了一些家人一起的时光。
过年回家,守住乡愁!故乡的发展,除了靠公共部门的努力,还需要村庄人自己的奋斗。返乡观察,守住故乡的好,发现故乡的劣。对故乡,温柔中保持一定的痛感。只有故乡变好了,方可寄托乡愁,亦可排除乡忧!
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