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简介

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回归与景区竞争力提升

作者: 高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6

一、“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由来

2004年11月,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魏小安司长,在无锡灵山景区考察时指出,作为文化利用与创造的前沿,在旅游开发中应该强化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为未来中国和世界创造出更多“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想法得到了灵山景区的大力支持,于2005年7月由魏小安司长牵头,成立《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课题组。同年9月,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国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论坛召开之际发布,并在会后通过了《关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之灵山宣言》。

会上全国30余家著名景区负责人一致认为,应该实实在在地把当代旅游发展,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金子般的旅游产品”,为后人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二、《灵山宣言》的闪光点

《灵山宣言》中指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并通过未来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来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要避免城市一般化、农村庸俗化、景区同质化、环境沙漠化和建筑恶俗化,避免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出现实证符号创作上的当代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所将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必须以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我们惊叹和敬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文化遗产?

我们的义务不仅仅是将那些前人留下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证符号传给后人,我们还有义务为后人创造可供他们用以传递的伟大作品。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他们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思想、文化和精神。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既然已经树立了世人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那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后人的历史留下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烙印与创造力的遗产。

四、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消费潮流兴起,旅游市场大规模扩展。1989年4月14日,在荷兰海牙的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上通过的《海牙旅游宣言》指出:“这些巨大变化对我们的经济、环境和生产生活产生了潜在的影响,程度很深,以至于被人们称为‘旅游革命’。旅游给人们提供了充分了解未涉足的知识和获得理解的机会;这是一场革命,由于这场革命,使世界上每个公民都能旅行,这是我们毫无保留、满怀豪情地要参加的一场革命。”在此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超越了简单的消费,从经济层面进入到文化层面,并上升到综合层面,同时也推动了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更进一步的关注。

关于旅游文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突出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为文化本质。其中,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有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特色,更不是雷同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资源的独特性;二是建筑形式的独特性;三是环境的独特性;四是上述三者之间的协调性。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是有丰厚的品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一是品类的丰富;二是味道的厚重;三是展示的精美;四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和谐。

五、对旅游经济的认识

旅游经济是人气经济,所以做旅游首先要吸引人气、营造人气,有了人气才会有财气。

旅游经济是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以人为本,一切围绕游客的需求,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传统,并采用各种形式加以表现,使之可看、好看、耐看。

旅游经济是人为经济。事在人为,有些地方资源很好,但开发建设并不是很出色,一流的资源开发后成了二流的产品,甚至是三流的产品。有些地方资源并不突出,但开发建设做得非常出色。最典型的就是深圳,从传统的角度来说,深圳属于旅游资源贫乏地区,但是四个主题公园建成后,在市场上形成了品牌,这是人为经济的典型代表。

作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品位比较高的新疆,更应该强调人为经济,也就是把旅游开发、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营销宣传等工作做到位。

旅游经济是人本经济,即一切要以人为本,从方便游客的角度出发,让游客有更深的体验、更好的感觉。

总之,旅游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主要是雪中送炭的功能;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主要是锦上添花的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把它发挥得更好,从而让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六、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原来所说的旅游资源是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就是名山大川;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就是名胜古迹。实际上,借鉴国际的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很多项目不完全是依靠上述两类资源,而是依托一个新的资源概念,即社会旅游资源。

近些年,社会旅游资源的运用,在很多地方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国家旅游局评定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就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旅游资源的利用。这三大类旅游资源的定位就意味着,在旅游发展中,基本上没有不可用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以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贸旅游的角度研究和划分旅游资源。

七、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少开发、多利用

旅游发展永远有阶段性的局限,如果片面强调开发,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大规模建设的可行性往往难以判断,如果在没有做出准确的可行性判断之时,就急于进行开发建设,很可能会造成失误。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建设决策中的一些失误还能弥补,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作后盾,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尽量弥补。但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一旦建设失误就难以挽回。所以,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谋定而后动。总体思路就是少开发、多利用。很多资源,尤其是文化性的资源,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把它们整合起来就形成了产品。

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少走弯路。

2、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

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因为很多时候,人做事情总有一种盲动性,产生盲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都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多什么就烦什么,缺什么就想什么。”

比如,农民有点钱就肯定要盖房子,由于羡慕城市生活,就盲目追求城市化,并且认为城市化的标志就是在房子外面贴上白瓷砖。这样一来,我们自己的地域特色就被无意识的破坏。并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发展旅游,应该从游客的角度考虑,游客厌倦了城市生活,才愿意亲近大自然,内地人对自己的文化体系已经看惯了,追求差异化,才到我们新疆来旅游。所以,在规划中就需要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不是说不搞建设,但是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把资源整合做到位。

3、良性循环格局

把观念创新付诸规划和发展的具体行动,形成思路出规划-规划出项目-项目出资金-资金出建设-建设出效益-效益出发展-发展出思路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八、呼唤地域文化的回归,提升景区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然而,“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国际著名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的评价)这股思潮已经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实验场,甚至是他们奇思怪想的实验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国家2008年奥运会场馆设计和建设,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层面的激烈探讨。

我们的城市建筑正从过去“千篇一律”的极端走向“千奇百怪”的另一个极端,从“仿古一条街”走向“万国租界”,从“小桥流水人家”走向“宏构巨筑”,从对人的漠视到对物的崇拜。惟独缺乏当下属于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风格,以及对人的关怀。城市建筑的不良发展之风,同样深深地影响景区建筑的发展。

下面就旅游景区景点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建筑艺术充分展示景观魅力,提升景区竞争力,谈谈肤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1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需求,更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建筑及其所产生的建筑环境,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情境,包含并孕育新的文化发展,并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改造、更新和发展;而新的文化土壤又滋生新的建筑,产生新的特色。这就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互动性,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不断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环境建设发展很快,伴随而至的教训也不少。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充满生活情趣、生动宜人的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现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和形式雷同的现代“标准化”建筑。单调、生硬、冷漠,毫无特色的建筑在城市和乡镇泛滥,也在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当中蔓延。此现象,已引起旅游和建筑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

从旅游的本质上讲,简而言之,景区景点是制造、销售美的过程,而游客是花钱享受、体验美的过程。

建筑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新疆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大量的传统民族建筑、丰富的传统民居及村落、独特的宗教建筑,其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中,应结合周边环境,从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中寻找创作因子,更多地反映地域特色和景点个性,应是事半功倍之举。

2、文化趋同与特色失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主流的全球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有两面性。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积极的,是主流;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发展,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是负面影响。反映在建筑文化领域,则出现了建筑“国际化”趋向,虽使众多传统城市和乡镇面貌一新,却更多的导致建筑风格和形式的雷同,人为造成地域建筑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城镇历史文脉断裂。

这种现象的扩散,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旅游被称为“体验经济”,追求个性化差异性是其魅力所在。如果千城一面,风格雷同,特色失落,那么被喻为“朝阳产业”的旅游,可能就是夕阳西下之际了!

3、回归 地域文化的理性发展

文化趋同抹煞了民族特性、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产生了“没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和“没有灵魂的景区景点。”因而激发了人们对地域文化复萌的热情,期盼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回归,绝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有取舍地继承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盲目的延续与重复,而是透过它把握传统的脉络,以批判态度吸收与创造;不是对外域文化的消极抵触和无理排斥,而是用联姻的方法实现两者的融合创新。这样的回归,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一切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地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满足当代的社会生活需要,就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挖掘传统文化内部的有用资源和内在潜力,融合一切先进文化成就,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是地域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也是地域文化理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4、旅游景区景点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

地域文化的理性回归表现在建筑文化领域,即是“地区建筑学”,“地方主义”设计思想的兴起。注重研究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更注重传统文化创新,强调在寻找、保护传统的同时,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风格,创造与传统结为一体的新景象,以表达新的时代精神。

这些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并不断完善、发展,已成为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创作的思想源泉,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创造现代地域建筑特色方面,不是对传统建筑简单模仿、抄袭,而应是对其深层次内涵的理性传承。创作中尊重环境(自然和人文),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原则下,或探寻地方建筑技术、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这就是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1、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法,按照地区传统的空间布局、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对某些重要历史地段予以恢复重建,以再现地域传统风貌特色。再现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所谓“复古一条街”,生硬套用传统形式,与环境极不协调,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失去了地域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2、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优秀传统建筑进行积极保护,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建筑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材料对其内部空间和结构有机更新,使其具备现代使用功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复兴不是传统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建筑新的时代精神,延续建筑生命,发展地域建筑,创造出新的地域特色。

3、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民居、传统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中吸取精华,在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建筑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模式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备受推崇,是较为普及与推广的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特色和景区规划建设再创造的主要途径。

5、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

第一、必须有时代特征的定位。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规划布局、建造法则、材料工艺到空间围合、外观造型、尺度收放,无一不打上时代因素的烙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兴盛、科技发达、民族和睦、对外交往频繁、人民安居乐业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景区景点最基本服务性建筑,应该完整准确地反映和记录这些信息与要素。

第二、必须有地域特征的定位。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传承等差异明显。景区建筑地域特色的凸现,应从小、从细节做起。越是地方的、民族的,才越有特色。

第三、必须有文化特征的定位。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文化的反映,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建筑。从立意到作品完成的过程,是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等要素在建筑中的掺和、捏合,最终通过建筑作品反映文化价值。

因此,构建新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必须从建筑立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环节上有机把握,灵活运用,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景观建筑文化目标。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创新,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我们需要加强在推进和落实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广泛沟通与交流,这必将对我们相互学习、增进共识、加强合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必将对把世界文化遗产精神与新疆旅游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持续的推动作用。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为新疆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