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简介

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旅游开发建设与地域文化整合 —— 以禾木景区为例打造原生态旅游文化

作者:高 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6


目  录

一、旅游开发建设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文化是旅游发展的趋势

3、文化能体现价值

二、旅游开发建设进行文化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以地格研究为基础

2、以特色文化为载体

3、以旅游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为目标

4、以宣传旅游地文化内涵为重点

三、禾木景区地格特征分析

1、保存完好的原生态环境

2、鲜为人知的古老部族

3、自然淳朴的传统习俗

四、禾木景区原生态旅游文化整合举措

1、确立原生态文化基调

2、体现原生态文化内涵

3、营造原生态文化氛围


我国旅游发展经历了从数量型、粗放型到质量型、集约型的转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也由原来的观光型转变为现在的体验型,最为突出的就是追求旅游的文化底蕴。因而,要适应目前旅游发展新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把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到景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当中。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形式的生产和消费逐渐让步于非物质形式的生产和消费。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精神产品,在开发建设中整合地域文化因子,形成独特的景区形象便成为新时代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在信息传播多样化、快速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只有鲜明生动、独具特色的景区形象才能得到人们的注意。景区开发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整合就是以地域特色这一最具个性的内容充实核心理念,使景区的内涵和形象从里到外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旅游开发建设中进行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不论旅游者是在名山大川中放松身心,还是在文物古迹中陶冶性情,其目的都是为了赏心悦目。旅游是一种审美行为,是为获得一种文化体验的行为艺术。没有文化负载的旅游活动是空洞、乏味的。旅游只有具备文化的灵魂性要素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旅游。

2、文化是旅游发展的趋势

从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追求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主流。当今旅游消费正呈现求新、求精的新潮流,“精”和“新”主要体现为旅游的文化含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选择,把旅游作为调节个人生活的一种补充形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旅游是一种积极、主动、高品位的休闲方式,游客通过特定的体验获得一种特殊的心里感受,重塑了自身,充实、发展、完善了自我,从而认知了人生价值。

3、文化能体现价值

文化对于景区形象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体现在:一方面,文化使旅游地更具吸引力。文化资源是旅游地最富有内涵的旅游资源,能使旅游内容更为丰富,更有深度,从而也使旅游者会有更为难忘的收获;另一方面,文化使旅游地更具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建筑技术的标准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旅游地趋同的根源。如何在趋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和塑造自身的特色,一脉相承、独具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其突破点。充分挖掘旅游地文化资源是构筑景区形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旅游开发建设中进行文化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以地格研究为基础

任何旅游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地方特性,或称之为地格。地格的形成类似人格的形成过程,既有先天的基础,也有后天的涵育。先天基础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后天的涵育相当于人类的历史文化作用。地格并非有形的物质实体,也不是无形的社会关系,但它往往通过可见的山、水、建筑等表层物质元素和不可见的“地方精神”以及当地居民的行为方式等文化因素体现。它是一个自然环境、地域特征、人文背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的交融。地格是旅游地旅游要素中最具价值的属性,是旅游地形象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贯穿旅游地形象设计的主线。

(1)    自然地理特征研究

一个地方是否在地理特性方面具有与其它地区截然不同的特征,或占有特殊地位,都有可能被开发为旅游产品,成为吸引旅游者的资源,如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全球只有一处具有唯一性。如果本地没有世界性的地理特征,可以考察是否具有全国性的地理优势或自然特色,如喀纳斯是我国唯一的欧洲泰加林延伸地,自然景观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地理特征本身并无“之最”的属性,但因为在地理上具有唯一性,同样可以用来作为地方性的特征加以应用,如北回归线所经过的地点建立的纪念碑,海拔0点纪念塔等都可以开发为具有独特地方特性的旅游吸引物。

(2)    历史文化特征研究

地格研究的第二个角度是对地方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寻找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古代文化背景等作为地方性的构成要素。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人,从准噶尔腹地到阿尔泰山深处,随着季节的变化转场生产,是典型的古代游牧经济的延伸,这也是最壮观的人类生产活动之一,给喀纳斯景区增添了无穷活力。

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影响进行形象定位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3)    现代民俗文化研究

在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并不充分的地区,同样可以通过当地现代民族民俗文化的考察分析,提炼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特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新疆,民族文化往往构成富有旅游号召力的精彩内容。新疆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大打“民族文化旅游”这张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长期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对旅游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2、以特色文化为载体

通过对旅游地地格的分析,可以确定旅游地的特色文化,即当地与众不同且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一般是当地的主流文化,能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或被当地居民深深理解的一种文化。如果在几种文化并重的状态下,一般要选取一到两种易于操作且目前市场上较稀缺的,作为当地的代表性特色文化进行重点包装和宣传。

3、以旅游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为目标

实际上,每个旅游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但是往往却被开发者、规划者忽视或曲解。地域文化被忽视就可能导致旅游地变成单纯的景物观赏,没有文化底蕴支撑使之空洞而乏味;地域文化被曲解则使旅游地的文化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这些都会影响旅游者对当地旅游价值的判断。

禾木景区的开发,应该是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发掘和理解的基础上提炼,采取艺术创作的手法,“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使独特的地域文化得到强化和升华,让旅游者有心灵的震撼和认同感。

4、以宣传旅游地文化内涵为重点

所谓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底蕴,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文化,使其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更为协调统一,赋予被开发的旅游产品有更丰富的内涵,达到愉悦旅游者眼球的同时也能愉悦心灵的目的。

今天的旅游者更看重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参与、体验和感悟是其目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丰富程度将决定对客源的吸引力度。因而,旅游地的宣传着重点应该是其文化内涵。

三、禾木景区地格特征分析

1、保持完好的原生态环境

禾木地处阿尔泰山腹地,景观资源丰富,空间组合独特,自然环境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弱,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完整性与真实性保持良好状态,与喀纳斯核心景区有较强的互补性,被人们誉为“神的后花园”和“摄影家的天堂”。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中对其有明确规定。多样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的关键依据。以往的遗产型景区管理理念强调保护,但不知道保护什么,以为是保护生物、保护文物、保护环境,其实,最本质的是保护地格。只有保护文化,文化才不会遭到破坏和中断,才有可能历经岁月而根植人间。禾木景区建设是百年大计,更要流芳千古,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本着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原则,精雕细琢,锲而不舍,使禾木景区形成独特的特质和高尚的品位。

保持完好的原生态环境使得禾木景区的地格本底品质非常好,以世界遗产的高标准来规划建设禾木景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精心策划,科学论证,正确定位,统一规划,认真实施,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是事半功倍之举。

2、鲜为人知的古老部族

喀纳斯景区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始终没有解决好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发展的关系。极品自然资源冲淡了同样是极品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抢救措施,使人文资源遭到无意识的破坏,原始、古朴的神秘气息在逐年消弱。

乌梁海是阿尔泰山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族。

明代居地称乌梁海三卫。清初,乌梁海人分别隶属于蒙古的喀尔喀和卫拉特二部。乾隆年间,按乌梁海人居地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了三个部落,即唐努乌梁海部落、阿尔泰淖尔乌梁海部落和阿尔泰乌梁海部落。阿尔泰乌梁海居住在今阿勒泰地区。1761年清廷将阿尔泰乌梁海编为七旗。1762 年又将乌梁海七旗分为左右两翼,两次都颁发了清廷的管理官印。1918 年4月,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又给乌梁海颁发了七方银印。1931年新疆省政府给阿勒泰乌梁海部落也颁发过银印。1921年唐努乌梁海更名为图瓦,从此乌梁海只遗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如果从我国古代文献中查寻他们的历史足迹,最早的记录年代是唐初成书的《北史》和《隋书》,被称之为“都波”。在《通典》、《新唐书》、《唐会要》和《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还有他们的传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研究员的研究认为,乌梁海人应该是北魏时期鲜卑的一支,其历史渊源要比蒙古人早。

阿尔泰山作为游牧之山,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图瓦部族的存在,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禾木景区的开发应该瞄准国际高端市场,通过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匠心打造成为西方文明寻根问祖的旅游胜地,使喀纳斯旅游真正达到走向世界的目的。

3、自然淳朴的传统习俗

乌梁海(图瓦)人的宗教信仰保留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早、中期形式,也有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 - 萨满教,同时还信仰喇嘛教。在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中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三个旗讲图瓦语,四个旗讲蒙古语。他们讲的所谓图瓦语,其实就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古突厥语。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两部分人中都占有一定地位,而萨满教在操图瓦语的人中占优势,喇嘛教则在操蒙古语的人中占上风。

乌梁海人或图瓦人还有“林中百姓”之称,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居住方式是用桦树枝和桦树皮在树干上编制巢穴 ,以防猛兽的侵袭,生产生活方式原始而古朴。直到清朝的中晚期,才产生牧业经济。

图瓦人现在居住的大量的木头房子是19世纪末沙俄策划的非法移民,还有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量被驱逐的俄罗斯贵族们建造的,是他们教会了图瓦人建造木头房子。以后随着俄罗斯人的逐步回迁,图瓦人和部分哈萨克人就住进了他们遗留在中国大地上具有西伯利亚风格的木头房子。

生活在人间仙境的图瓦人,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将直接决定着禾木景区形象及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通过对禾木景区地格的分析,可以确定当地与众不同且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就是保持完好的“纯自然、人文环境”。在禾木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应着重打造目前旅游市场稀缺的作为当地的代表性特色文化-原生的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系统,达到分流喀纳斯核心景区客流的目的。

四、禾木景区原生态旅游文化整合举措

对禾木景区开发建设进行原生态文化整合,实际上是人工强化旅游地的原生态文化符号和扩大原生态文化影响。它是一项对旅游地资源进行再认识,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再创造的系统工程,针对禾木景区的原生态文化特色,其思路如下:

1、确立原生态文化基调

目前,大多数景区开发采取城镇规划建设的理念,大修大建,盲目追求现代化或者想当然地附会与地域环境格格不入的项目,使自然环境遭到无情的破坏。禾木景区开发,要充分认识到后开发优势,破坏性的现代化建设较少,基本上还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地域特色。运用“反规划、反建设”的理念对禾木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强化特色、突出个性方面下功夫,项目建设最小化,尽量保持千百年来形成的原真风貌,使项目建设与人文、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

原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具有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特指群体的回归自然、认知自然、体验自然的需求,旨在促进旅游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一种较原始的旅游形式。原生态旅游活动项目一般以体验、考察自然的原始生态、古朴的人文环境景观为主,避免或减少非原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尤其是对环境有破坏和干扰作用的非原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2、体现原生态文化内涵

(1)景区环境的文化建设

环境形象建设包括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地理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卫生和防灾功能。对于禾木景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村流”的旅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因此景区开发应考虑边疆游牧古村的总体形象,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从禾木村的总体规划入手,让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房屋建筑更富有边疆古村和游牧风情的韵味。第二,美化购物、住宿、餐饮和娱乐环境,对这些场所的招牌、标识物要能在风格上尽量彰显出游牧文化的特色,如店铺的装修,家庭旅馆的用品等要在细节上作文章,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环境从根本上也是旅游地文明程度的反映。虽然强调的是古朴之风,容许简单甚至原始,作为旅游地保持整体环境的整洁、舒适是必须的,否则,再有价值的旅游地也会因为接待设施或环境的问题而大打折扣。

(2)旅游产品的文化融入

在今天旅游的大势所趋下,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高扬文化的旗帜才能历久弥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主要从两点上来考虑文化的融入:第一,突出旅游项目的知识性。对于景区景点要做到可观可赏,让游客赏心悦目,满足游客最起码的审美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要注意景区景点的设置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尽量避免凝重、枯燥和呆板;另外还要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节目和活动,使游客能获得身心的愉快。知识性是旅游产品的组成要素之一,任何种类的旅游都要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使其增长知识。因而要把以前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调整为内容丰富的多元化的产品,在增加旅游趣味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望、精神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第二,增加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旅游项目除了形式上的多样性,还可以在功能上增加它的参与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娱乐旅游,二是专项旅游。无论是娱乐旅游还是专项旅游,都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和文化包装,实施文化再造工程,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对于禾木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空间很大,但要注意不能与邻近的喀纳斯核心景区相重复。禾木需要强调的是其所特有的原生态边疆游牧古村落风貌,它昔日的宁静与安详与今日因旅游带来的活力产生强烈的对比。要让游客融入其中,体会到游牧民族的欢歌笑语和阿尔泰山深处边疆村庄时间流动的缓慢。这是远离城市、远离紧张的休闲意境,游客可以尽情感受当地游牧民族的生活情趣。

3、营造原生态文化氛围

(1)构建原生态文化空间

对于禾木景区,要在原有的文化空间的基础上以原生态文化基调为指导原则构建新的文化空间。它“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直接利用原生的村落和周边环境,通过艺术提炼与再加工,还有村民的介入,形成原生态的立体露天博物馆。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务,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能较好的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原生态文化的需要。

原生态文化非常强调“尊重”,即要尊重原居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信、自豪、自重的社区文化价值观。

阿尔泰山深处的禾木,由于偏远、封闭、落后,使之保持了原始、纯真的自然景观和传统、古朴、神秘的民俗风貌。可以想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处雪山巍峨耸立,近处小溪流水潺潺;高山湖泊清澈明亮,茵茵草场平静舒缓,牛羊马群散布期间,鸡鸣狗吠余音不断;炊烟袅袅指向云端,茶香阵阵沁人心田;舞步欢快篝火溢彩,牧歌嘹亮穿透林海。这就是禾木“神的后花园”-阿尔泰山深处的原生态旅游文化胜地。

(2)举办原生态文化活动

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营造主要是在一定的文化空间和一定的文化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形成一定的文化气氛和文化环境。旅游地的文化活动能活跃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能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长期封闭的生活、生产环境使图瓦人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楚吾尔、托布秀尔、叶克勒、长调、喉迷、沙吾尔登舞、民族服饰等。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白节、麦德尔节、敖包节、祖鲁节等。一年几度的民俗节事活动,对推动景区旅游发展,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提高客源市场吸引力等方面都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另外,在禾木景区原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中,还可以组织游客参加骑马、赛驼、射箭、摔跤、自行车马拉松、登山、野营、美食、科学考察等活动,增加参与性与趣味性。

(3)提倡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生态建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可以充分借鉴2006年9月在无锡发布的《关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之灵山宣言》的相关内容,树立一种认识,即禾木景区建设的开始就要突出保护和精品意识,任何一种不恰当的开发建设,都是对整个景区文化建设的破坏。

目前,一些旅游地现代化建筑很多,与当地自然景观环境极不协调,因此禾木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大力提倡生态建筑,如现在已经消失的当地特色建筑-巢穴,通过研究整理进行复原,可以形成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线。在旅游地发展生态建筑,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应景就势,就地取材,尽可能保护和合理开发,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如地形、地貌、植被、水源、河流,即要充分尊重景观和生态资源,利用生态学原理保障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4)加强对交通的生态化建设

交通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是人们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禾木景区开发应注重绿色生态交通建设,不仅要具备浏览性、舒适性、高效性,而且应具备环保性、自然性、乡土性,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要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

加强生态道路的建设,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相应的建设材料和建设方式,如采用石料、鹅卵石、木材以及其它新型健康材料,尽量少使用水泥和沥青路面。

加强生态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在禾木景区应尽量选择资源节约型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如采用徒步旅行、畜力运载工具(马、牛、骆驼)、自行车、电动车等,在景区内原则上不使用机动车辆。

(5)培育原生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区域或组织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凝聚的结果,是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总结与提升,禾木作为边疆游牧文化的古村落,要保持它的古老和神秘,很多东西必须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但是随着旅游地的开发和旅游者的进入,异地文化,特别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商业意识将侵入旅游地居民原来的文化体系当中,影响他们的原生态文化的纯粹,处理不好就可能使旅游地变得不伦不类。积极的做法是,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意识的教育,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鼓励他们发扬当地特色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的是良好的生活态度,不变的是原有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判断。

目前,新疆大部分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是“模仿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表现为旅游地城镇化过程中的“现代化”倾向,城镇与景区建设无论从整体布局、单体建筑风格,还是城镇、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均没有考虑地域文化特性,没有考虑城镇或景区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展示平台,而是以东部大城市作为标准进行模仿,俨然东部城镇模块搬到了西部地区。形体上的相似掩盖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光辉,失去了“异域风光”的新奇,看到的只是趋同的“混凝土丛林”。

喀纳斯禾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推崇一种“以人为中心,以民族生存与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理念,即在旅游开发中采取自我增殖的创新模式。在软件设施必须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差异性的“原生态旅游文化”指标体系,强化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人文景观的个性风格,维持并发展“唯我”的形体特征,使禾木景区的原生态文化底蕴有所依托,得到原居民自身与旅游者共同的心理认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