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简介

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高 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6

1.前言

2.喀纳斯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1喀纳斯旅游发展简要回顾

2.2喀纳斯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2.2.1资源条件优越

2.2.2政府重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2.2.3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2.2.4客源市场多元化,增长平稳

2.3喀纳斯旅游发展的误区分析

2.3.1产品结构单一造成趋同化现象

2.3.2保护不力致使民族文化衰退和变异

2.3.3空间结构杂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3.4旅游投资存在误区与失误

2.3.5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3.喀纳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分析

3.1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

3.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4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

3.5特殊事件的轰动效应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4.1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需要

4.2对核心风景区保护的需要

4.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4客源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

5.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5.1游牧文明 — 阿尔泰山的历史记忆

5.2草原雄鹰 — 哈萨克的历史文化

5.3林中百姓 — 图瓦人的历史文化

5.4水韵额河 — 布尔津的历史文化

5.5沧桑见证 — 切木尔切克文化

5.6传歌使者 — 白山布·杜南拜

6. 喀纳斯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

6.1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问题

6.2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背景分析

6.2.1优越的资源组合

6.2.2广阔的市场需求

6.2.3良好的政策环境

6.2.4不断完善的基础保障

6.3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途径

6.3.1根据资源条件进行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6.3.2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6.3.3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7.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构想

7.1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7.1.1凸显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

7.1.2形成阿尔泰山游牧文化的保护、展示地带

7.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

7.3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线路组织

7.4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7.4.1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科研、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7.4.2突出重点,提高品位,实施精品战略

7.4.3区域一体,共同发展

8.结语

8.1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是文化旅游

8.2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成为喀纳斯旅游发展的重点

8.3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通过旅游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1.前言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旅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已经得到人们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旅游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但是,人们对旅游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意义及机制的研究要比旅游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意义及机制的研究要系统得多、深刻得多。其实,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旅游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与作为经济现象是同一的,具有同等地位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很有必要更快地推进旅游文化的研究。

我国旅游发展经历了从数量型、粗放型到质量型、集约型的转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也由原来的观光型转变为现在的体验型,最为突出的就是追求旅游的文化底蕴。因而,要适应目前旅游发展新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把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形式的生产和消费逐渐让步于非物质形式的生产和消费。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精神产品,在开发建设中整合地域文化因子,形成独特的景区形象便成为新时代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在信息传播多样化、快速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只有鲜明生动、独具特色的景区形象才能得到人们的注意。景区开发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整合就是以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彰显旅游目的地的个性与特色,使景区的内涵和形象从里到外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资源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产生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业的灵魂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成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旅游目的地要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价值的作用,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再造,提炼出文化精品,用适当的方式将资源所蕴藏的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既有赖于旅游者,更有赖于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作为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让旅游者获得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要蕴含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把文化因子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纳入到旅游业的血脉之中,以成为人类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时代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

本文基于上述认识,对喀纳斯旅游发展现状及成功模式,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对打造喀纳斯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旅游文化产品,以提升景区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提出了喀纳斯风景区在注重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这种提倡在当今迫切需要全面创新的时代,应当说是必要的,有益的。

2.喀纳斯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1喀纳斯旅游发展简要回顾

喀纳斯景区凭借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样化的文化景观,自1986年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活动,截止到2002年11月,仅喀纳斯核心景区就先后围绕湖区和月亮湾等共规划了5个景区和22个景点,区内修建三四级车道约24公里,游览道路约30公里,旅游接待设施3处,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和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

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日益提高,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措施,喀纳斯已经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喀纳斯景区先后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中国最美的六个古镇古村之一、中国西部十佳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等多项荣誉。

目前,已经建成的主要接待设施位于距离喀纳斯湖口区30公里的贾登峪,按照规划要求,该区的住宿床位数将达到大约6000张,并已经具备了很大的接待规模,同时有一定的废物处理能力,但是目前接待基地的饭店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还有较大缺口,电力、电讯等硬件设施还不完备。此外,在喀纳斯湖口区也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通过调查统计,该区域的旅游接待床位数已经达到3000张,其中各种宾馆有床位约1800张,家庭旅馆大约有床位1200张。但是由于这些宾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建设风格不统一,对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视觉污染,而家庭旅馆又不具备必要的废物处理手段和技术,大量游客涌入,造成了大量废水、废物和废气,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手段,对整个区域的旅游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另外,禾木村和白哈巴村也有规模不同的由当地居民或者外来经营户经营的家庭旅馆,但是服务质量和品质都有待提升。

随着近年来喀纳斯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游客数量的井喷式增长,也给区域带来了诸如接待设施不足、环境质量下降、当地文化丧失、社区利益不能满足等一系列问题,给该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2.2喀纳斯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2.2.1资源条件优越

喀纳斯景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组合奇异,分布着寒温带泰加林,是西伯利亚动植物种类在我国集中分布的代表地区。区内森林、草场相间,群落保持完好状态,自然垂直带谱明显,现代冰川保存完整,生态系统独特,自然风景优美。特别是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为我国唯一分布区,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既有北国风光,又具江南秀色。体现风采美、珍稀美、寓意美、原始美、嗅味美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共有大小湖泊319个,均为冰川刨蚀而成,发育着210条保存完整的第四世纪冰川,生长着798种植物和99种真菌类。有冬虫夏草、平盖灵芝、花杉灵芝等,有兽类39种,两栖爬行类4种,鸟类117种,其中有雪豹、棕熊、雪兔等7种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的物种有8种,喀纳斯特有动物5种。

喀纳斯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唯一的延伸带,是中国唯一的古北界欧洲 — 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 — 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是亚洲唯一具有瑞士风光特色的自然景观区,是中国唯一的大陆性苔原地带,是中国唯一的与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阻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北移的重要生态地和人类农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整个区域保持原始状态,起伏的山地草场象一块块巨大的绿色绒毯覆盖大地,木屋散落,炊烟袅袅,奶酒飘香。

世居喀纳斯湖畔近2000人的蒙古族图瓦人,垒木为屋,善于骑射、渔猎,保留着原始的萨满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禀承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和农耕文明之前的狩猎、游牧文化,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图瓦人的宗教信仰保留了原始自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早期崇拜形式,信奉原始宗教晚期的萨满教,同时还信奉喇嘛教。每年都要开展祭山、祭水、祭天、祭树、祭鱼、祭火、祭敖包、祈佛和诵经等宗教活动。图瓦人的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三种形式,现在一般都以土葬为主。

喀纳斯湖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它形如弯月,长约24公里,平均宽度约2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深可达184米,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之一,以其“湖怪”、“云海佛光”、“变色湖”的未解之谜而蜚声中外。元代成吉思汗的军帅耶律楚材远征途经喀纳斯湖,被这壮丽的景色深深打动,吟诗道:“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春天的喀纳斯山花烂漫、芳草萋萋,夏天的喀纳斯郁郁葱葱、湖波荡漾,秋天的喀纳斯层林尽染、水色碧玉,冬天的喀纳斯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喀纳斯的风景四季不同、随气候变化而气象万千。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所说:“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地方,她的存在证明人类过去有着无比美好的栖身地”。

2.2.2政府重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喀纳斯景区旅游开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喀纳斯旅游发展、建设和管理等问题,先后下发了四个会议纪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还专门为喀纳斯做了“统一规划、严格管理、永葆喀纳斯的自然品位”的重要题词。

2006年喀纳斯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6万人次,旅游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3.3%和27.3%。目前由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投资800万元,编制完成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各项建设正在按照《规划》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2000年以来,喀纳斯累计投资12.1亿元,其中招商引资5亿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景区交通、电力、通讯、经营、接待等设施显著改观。按照《规划》的要求拆除了景区下湖口区建筑27栋、床位4490张,拆迁面积8035平方米,恢复植被17万平方米,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撤销了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成立了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赋予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准政府职能。此外,喀纳斯景区还在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促销和各种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

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推动了喀纳斯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喀纳斯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邵逸夫、李嘉诚等海内外知名人士也慕名前来喀纳斯旅游观光。近三年来,李瑞环、尉健行、乔石、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罗干、吴仪、王乐泉、刘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喀纳斯视察指导工作,对喀纳斯旅游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按照规划的要求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喀纳斯完全有能力在“十一五”末,实现年门票收入7200万元,旅游收入8.4亿,接待游客100万人的目标,形成“中国西部国家公园”的雏形,初步实现喀纳斯“百万游客世界级景区”的宏伟目标。

2.2.3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由国家投资2.3亿元改扩建的布尔津县至喀纳斯旅游专线公路全线贯通,使布尔津县到喀纳斯风景旅游区的行程,由原来的7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喀纳斯机场位于喀纳斯景区南缘,距喀纳斯湖约50公里,距布尔津县城西北74公里处的海流滩地区,机场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2.35亿元,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2500米的飞机跑道、18700平方米的停机坪、3028平方米的航站航管综合楼,以及配套建设的消防、供电、供水、特种车库等设施。喀纳斯机场投入使用后,可满足B-737系列机型及CRJ-200、ERJ-145等飞机的使用要求,并为将来的B-757等飞机预留了条件,预计2013年喀纳斯机场可实现旅客吞吐量22万人次。景区内喀纳斯—禾木,喀纳斯—白哈巴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车,景区内部通达条件得到改善。

2.2.4客源市场多元化,增长平稳

喀纳斯旅游目前处于快速猛增的发展时期,接待游客的数量和旅游收入成倍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周边,甚至整个新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喀纳斯近几年的主要旅游发展指标

年份

游客

接待量

(万人)

门票

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

(亿元)

较上年旅游收入

同比增长率

较上年游客

同比增长率

1997

0.9

18

0.045

1998

2.4

48

0.092

104.44%

166.67%

1999

4.03

161

0.19

106.52%

67.92%

2000

5.55

388

0.35

84.21%

37.72%

2001

4.86

340

0.62

77.14%

12.43%

2002

11.43

894

1.6

158.06%

135.19%

2003

16.52

1422

2.5

56.25%

44.53%

2004

23.38

1850

3.5

40%

41.53%

2005

28.52

2280

4.4

21.98%

25.71%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从喀纳斯旅游开发至今近9年时间每年游客的增长量平均在63﹪以上,旅游收入的增幅达到年均81﹪的高速发展水平。游客覆盖面积达到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5年,游客累计已达97.8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401万元,旅游收入13.30亿元。其中疆内、外及国外游客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分别为34.7:63.5:1.8,在总人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疆内游客比2004年同期减少了11.5%,疆外游客增长了41.6%,国外游客增长了35%,标志着喀纳斯已真正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以疆内市场为补充,以国际市场为后盾的新型客源市场结构,为喀纳斯旅游下一步的大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喀纳斯旅游发展的误区分析

 2.3.1产品结构单一造成趋同化现象

当前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分散走向联合成为旅游业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味地单兵作战只会导致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产品的雷同以及各景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不利于旅游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大喀纳斯景区在产品开发方面,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撞车项目,出现了旅游产品趋同化现象。从喀纳斯湖到白哈巴、禾木都在开发以自然观光、图瓦文化、家访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产品,这种重复建设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开发时有发生。大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各地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这种现象在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同时存在,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尤为突出。由于近年来旅游在各地都得到重视,形成一拥而上的局面,造成旅游产品开发始终脱离不了旧的模式,难以形成较为驰名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构成中,过多强调产品的数量,而较少考虑产品的质量,这种现象表明喀纳斯旅游产品构成还处于初级水平。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仅靠旅游产品的数量是不足以在当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才是根本。服务质量的高低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接待人员的谈吐、举止;服务设施的优劣等等,都是旅游产品构成中不可或缺的。

旅游产品结构的趋同化必将使竞争加剧,这对整个大喀纳斯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产品开发必须考虑旅游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等特点,加强区域协作,用大旅游的观念来发展旅游业。

 2.3.2保护不力致使民族文化衰退和变异

随着大喀纳斯地区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对民族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将导致民族文化的衰退和变异。民族文化所遭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遭到破坏,对民族习俗的歪曲和亵渎等方面。喀纳斯民族文化生态非常脆弱,一旦受到破坏便永不可能恢复。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充分开发利用又要有效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既要避免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借口限制民族旅游开发,又要防止因片面追求商业利益,对民族文化进行掠夺性开发。其次,要明确保护对象,区别对待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者,要加强保护主体的保护意识,真正使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

 2.3.3空间结构杂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喀纳斯地处中国西北部尽端,该区域属于典型的牧业生产区,自然生态承载力低、环境脆弱,长期以来游牧民族多以游牧转场的形式利用草场,降低了草场的利用强度。在旅游开发的新型生产形式下,大规模的游客进入,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这种外来介入机会的强力干扰,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由于区域较为闭塞,长期以来与外部空间接触机会有限,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维持,但是在旅游开发产生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现有文化传统很容易被其它文化所同化,使得作为旅游资源的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逐渐丧失。

尽管喀纳斯景区已经进行了多次规划,但是尚没有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表现为景区内旅游节点功能杂乱,旅游高峰时游客量过度集中在某些节点,缺乏合理的交通组织,建筑风格不统一,严重影响到游客的游览效果。可见,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区域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因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使得这种原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并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3.4旅游投资存在误区与失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喀纳斯显示了旅游投资的巨大效益。从投资和规模上看,旅游投资增长迅速,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社会效益显著,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投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大喀纳斯旅游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融资观念存在误区,过分依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忽视投资环境的改善;其次,融资渠道单一,旅游投资来源仅局限于财政拨改贷、银行贷款、地方自筹三大类;再次,投资结构不合理。一是重旅游服务项目投入,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不关心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与保护,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二是重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者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投资往往偏重于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靠政府投资,相对滞后。三是重高档住宿设施建设,轻其它设施建设。旅游投资一般集中与餐饮、住宿的饭店业,而对旅游工艺品、旅游新产品等的开发投资极少甚至被忽略。四是重眼前经济利益,轻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侧重于投资单个景点,极少进行景区成片开发。五是投资决策不科学。由于未建立与旅游投资活动相适应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加上旅游投资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等,致使投资宏观失控,微观失误,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2.3.5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旅游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旅游业存在的痼疾,在大喀纳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所有权各异和旅游业多头投资等一系列因素并存,导致旅游管理失控。如喀纳斯景区宾馆设施的所有权归属就是多头并存,有的属于旅游企事业单位,有的属于个人,错综复杂,必然导致资源管理上的极大混乱,造成无偿使用和占用资源的局面。还有很多非旅游企业单位在喀纳斯景区兴建接待设施,已构成了对旅游资源的占用。

综所上述,喀纳斯旅游发展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发展,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保护,扩大景点建设的差异性,突出景观的文化性,达到缓解核心景区过度利用的目的;此外,还必须进一步规范旅游投资并积极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只有这样,大喀纳斯旅游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喀纳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分析

3.1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

大喀纳斯旅游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和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根据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2020年远景目标的设想,以喀纳斯为核心的阿勒泰地区属于全国6大重点旅游区的“西北旅游区”一部分,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建设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自治区“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和建设的旅游区。在《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资源的重要地位,以及喀纳斯旅游业发展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系列将喀纳斯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的规划、政策定位过程中,各级政府也为喀纳斯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所有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本投入为喀纳斯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现和操作平台,成为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3.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000年,成立了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具体表现为:首先,引进了资金,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盘活了资源。由大西部旅游公司以及新疆新乐投资公司投资建设的贾登峪综合接待基地已形成了6000多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基本实现了景区与生活区的切换。其次,改善了生态,促进了资源保护。2006年喀纳斯景区以稳步推进下湖口区拆迁切换工作为重点,对该区域的经营、环卫、建设工地等实施了综合整治,收到的明显成效。投巨资布设了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免冲生态厕所,关闭了影响景区卫生的小餐馆。再次,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协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大喀纳斯旅游发展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并且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原来一些山区的贫困牧民,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开始脱贫致富。景区管委会大力扶持和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为农牧民想办法出主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新的途径。还有,政企分开,既强化了监督管理,又搞活了经营。作为景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从“越位”到“归位”,从“缺位”到“到位”,把经营放手给企业去做,集中精力对景区开发利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喀纳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3亿元,重点完成景区内8座标准星级厕所、景区接待中心2.8公里道路、湖区中心码头及1公里木栈道建设、漂流起点站、地质遗迹保护等13个建设项目、30余项具体工程。2007年喀纳斯景区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154.4万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2466.73万元,占到了全年计划的59.38%。

近几年来,喀纳斯景区一直以贾登峪接待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目前,景区各项建设工程已陆续竣工。电力、通讯、道路、广播电视、供排管网等基础设施及管理区、换乘中心、加油站等功能设施均已全部竣工,餐饮文化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主体工程相继完工。贾登峪接待基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喀纳斯在发展初期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接近尾声。喀纳斯机场等重点工程项目也将于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景区的道路交通、经营管理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实现喀纳斯百万游客世界级景区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

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大力扶持和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本着让景区农牧民群众“吃旅游饭、受旅游益、发旅游财”的目的,为农牧民想办法出主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新的途径。鼓励景区农牧民开办家访接待点,帮助农牧民群众搞好策划,从设计到室内设备采购,充分体现图瓦民俗风情特色,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观光。组织农牧民到其他地市学习观摩、就地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对农牧民进行旅游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目前还计划今冬冬闲季节送部分农牧民去内地先进的景区考察学习。从门票收入中提取部分补助于景区农牧民。自2006年喀纳斯下湖口区接待设施切换至贾登峪生活接待基地,对景区农牧民房屋原有的经营方式进行了置换,由以前采取租赁方式用于食宿经营置换为以民俗文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连续5年利用门票收入切出220万元对景区牧民进行补助。帮助景区农牧民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奶酪、奶酒等奶制品、特色手工艺品加工逐步形成规模,参与制作的农牧民逐年增多,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逐步形成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帮助景区农牧民参与就业。坚持以旅游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增收,尽可能地在景区多安排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到大西部旅游公司喀纳斯分公司、喀纳斯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新乐投资集团等景区主要经营企业就业,上半年共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410人。

3.5特殊事件的轰动效应

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湖中有巨型“湖怪”。据当地图瓦人民间传说,喀纳斯湖中有巨大的怪兽,能喷雾行云,常常吞食岸边的牛羊马匹,这类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断。图瓦人的前辈还有过两次捕捉湖怪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至今图瓦人不到湖里打鱼,也不在湖边放牧。近年来,有众多的游客和科学考察人员从山顶亲眼观察到黑色物体在湖中慢游,一时间把“湖怪”传得沸沸扬扬,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为喀纳斯湖增加神秘的色彩的同时,扩大了社会影响,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但湖怪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至于“湖怪”与大红鱼(哲罗鲑)是不是一回事,至今还是个迷,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猎奇观光。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4.1改变产品单一、停留时间短的需要

通过对喀纳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的调查(表8)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游客在喀纳斯仅仅停留一天,32.4%的游客仅停留2天,而停留超过两天的游客不超过总游客量的10%。在对从团队游客的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的游客参与的都是下午抵达喀纳斯湖,晚上在喀纳斯湖边的小木屋或条件较低的招待所住宿,第二天下午离开,整个游览行程往往不超过一天。贾登峪由于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旅游接待地的作用没有发挥,喀纳斯仅能依靠静态的风景吸引游客,终站式旅游目的地的功能非常薄弱。

2 喀纳斯游客平均停留时间

平均停留夜数

0

1

2

3

4

4夜以上

比例/%

1.0

56.9

32.4

6.9

2.0

1.0

数据来源: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喀纳斯游客问卷调查》

60%的游客在景区仅停留一天,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目前景区旅游产品仍以自然景观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体验型、求学型旅游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对自然景观和区域环境进行人文解读,对满足游客的求知欲,丰富景区人文内涵,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延伸旅游消费链等方面是事半功倍之举。

4.2对核心风景区保护的需要

虽然近几年以来,主管部门按照旅游规划要求对喀纳斯核心景区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整顿,拆除了影响核心景区景观的下湖口建筑,启动了贾登峪综合接待基地使生活区和景观区分离,采取了更加严厉的保护措施。但由于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和市场的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使喀纳斯核心景区的环境、景观破坏仍然在继续。喀纳斯旅游旺季每天的接待量超过了7000人,而贾登峪的接待量只占一半左右,接待能力不足,使喀纳斯核心景区疲态不堪。由于景区物价过高,大部分疆内游客自带方便食品、饮料,造成核心景区包装垃圾随处可见,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喀纳斯湖区的游客人数已经呈现了指数化增长的趋势,2006年“十一”黄金周更是突破了8,000人次/天的游客承载力,喀纳斯湖区的神秘和宁静已经被人声鼎沸的大众游客打破了。以旅游者几乎必到的观鱼亭为例,在高峰时期,观鱼亭下的停车场严重超载,区间车运行缓慢,堵车情况时有发生。若仍按照现在的发展模式,不注意与周边景区的分流,在喀纳斯湖区的游客量更大幅度的增长之后,将对湖区的环境和游客体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005年6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确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在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途径,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各级旅游和环境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引导和规范旅游及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消费等行为,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旅游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喀纳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4.3塑造景区良好形象的需要

喀纳斯的旅游开发时间不到十年,一直以来,喀纳斯被认为是“当今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景观资源”,可以“证明人类过去那无比美好的栖身地”,“人间净土”是喀纳斯旅游推介的主要诉求形象,但是,这一形象与景区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形象并不匹配。调查表明(表4),有50%的游客认为游览喀纳斯后,感到想象中的喀纳斯与实际看到的喀纳斯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喀纳斯旅游推介所赋予游客的本底感知形象(旅游前的期望形象)与实地旅游形象(旅游中/后的感知形象)出现了负差异。

3 游客对喀纳斯的形象感知差异

所占百分比

来到喀纳斯游览之后,您想象中的喀纳斯与实际看到的喀纳斯是否一致。

比较一致

34.1%

一致

15.5%

不太一致

38.0%

很不一致

7.0%

很一致

5.4%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规划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喀纳斯这种“形象不匹配”在网友的游记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喀纳斯,人山人海,太吵了,简直就像大城市里的街道”;“快来喀纳斯吧,它已经奄奄一息即将死去;别来喀纳斯了,我们的到来正加速它的死亡!”;“感觉喀纳斯就象家门口适合全家郊游的大公园,而不是飞了几千公里再辛辛苦苦坐车,最后还奉上一百大元的昂贵门票来看的绝世风光……”;“这片天堂已经跌落到了人间,公园化的喀纳斯正在失去它原来的价值。我心中那个原始、艰险、纯净的喀纳斯正在一去不复返了”……(摘自携程网)

可见,目前大量低价团队的涌入,的确对喀纳斯“人间净土”的形象诉求带来了负面效应,如果仍然选择“人间净土”作为喀纳斯的主题形象,则在今后的景区经营管理中,有必要重新审视现在的经营目标和实施的管理理念(绝非写在宣传报告中的!),重新定位喀纳斯首要目标游客群体。

4 喀纳斯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总体印象

旅游吸引物

良好的自然环境

摄影天堂

自然神秘

图瓦人

游牧文化

淳朴好客的居民

哈萨克族

特色菜肴

选择百分比

64﹪

35

34

31

28

24

20

14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规划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注:此问题为多项选择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喀纳斯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支独秀,得到了多数游客的认同,游客选择的比例超过了60%,但是作为喀纳斯重要的形象要素,游牧文化、哈萨克文化、图瓦文化、喀纳斯的原始神秘则没有建立起广泛的认知,只有20%—30%的游客对喀纳斯地区的这些独特特征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总体来看,目前大喀纳斯旅游区尚未建立起突出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各类关键性的形象要素有待整合。

除了绝好的自然景观外,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毫不逊色。区内是国内唯一的蒙古族图瓦人部落的聚居地,游牧文化、草原石人、图瓦风情神秘而原始,被桦树、雪峰、河流环抱的图瓦山村禾木乡和享有“西北第一村”之称的白哈巴村,如诗画般的田园牧歌,堪称塞外绝唱。

因此,绝佳组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塑造喀纳斯特色形象的良好基础。

4.4客源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

表5  喀纳斯游客出游目的

出游目的

观光游览

休闲度假

探亲访友

商务公务

会议

比例/%

38.1

23.9

9.0

2.2

2.2

出游目的

疗养

科学考察

野外探险

摄影

多目的出游

比例/%

0.7

1.5

0.7

3.0

20.9

数据来源: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喀纳斯游客问卷调查》

通过对喀纳斯游客出游目的的调查(表5)可以发现,喀纳斯游客的出游目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虽然与大多数旅游地一样,观光游客仍然占据了最大的比例,但是可以发现,多目的出游的游客占了总游客量的1/5。有7.0%的游客出游目的中都含有了“摄影”,13.3%的游客是由于商务、公务、会议等来喀纳斯进行观光。同时,自助旅游蓬勃兴起,特别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喀纳斯已经成为“驴友”一族异常青睐的旅游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的一天之内,喀纳斯-禾木村一线就接待了2000余名自助旅游者。

在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游客的层次和品位也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是渴望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因为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学者们把旅游的动机分为多少类,也不管是哪一种划分法,求知、求美、求新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总是一种主要的旅游动机。旅游者求知、求新、求美的文化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人的旅游需求,说到底是一种文化需求。旅游通过游览、娱乐等特定手段,满足人的审美、娱乐、增加阅历、提高修养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以人为绝对主体的旅游活动就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旅游者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需求,是推动旅游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者更关注的往往是对视野的扩大和个性满足上的需要,大量的由人文景观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需求所追逐的对象。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市场蓬勃兴起的诸如修学旅游、宗教旅游、民情风俗旅游、历史古迹旅游、文物旅游、文学旅游等各种专项旅游,反映了当代旅游者追求历史文化积淀的发展趋势。今后,国内旅游者和国外旅游者一样,将会更加注重对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了解。喀纳斯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正可以满足游客的这种需求。

5.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喀纳斯及沿线是一个模糊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为行文方便,本文特指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大喀纳斯景区沿线。

5.1游牧文明 — 阿尔泰山的历史记忆

阿尔泰山是中亚古代文明摇篮的中心区域之一,是欧亚草原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山地草场,使之成为人类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多种族融和交汇的地区,历史上多少个民族在新疆这个大舞台上来来往往,都留下许多印记。但是,经过历史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古代阿尔泰山与我国北部大漠是游牧民族是主要的发源地,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他们迁徙的特点是先南下东进后西进。每支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兴起之后,首先南下中原,与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争战。不管谁胜谁负,结果常常是一部分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融合,而另一部分则改变迁徙方向,西迁到中亚、西亚以至欧洲,从而多次推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的浪潮。公元1-4世纪匈奴人的西迁推动了日耳曼人的大迁徙,6世纪柔然人的西迁推动了斯拉夫人的迁徙,而从11世纪开始的突厥-蒙古人的多次西迁接直影响到今天欧亚大陆的民族和种族结构。

游牧民族游走的生产生活特性,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他们社会发展、民族变迁,不过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分布广泛的石人、鹿石,还有众多的石堆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塞人,两汉时的匈奴,魏晋时的鲜卑,北魏时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元时的克烈、乃蛮等部族在这里遗留的历史痕迹。这些来自恒久亘古的创造,勾起了人们对奠基人类文明基石的先人的不尽思绪。在阿勒泰这片布满史前璀璨瑰宝的土地上,文化一直是这里延续人类文明的纽带,把人类的智慧凝结成瑰宝,点燃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接力火炬,照亮着人类文明的时光隧道。

一年四季在不同的草场放牧,生产生活资料随牛羊的移动而迁徙,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游走在阿尔泰山的深处,这是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的人类最壮观的游牧生产活动,是活着的人类遗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透过今天哈萨克人转场的壮观场面,不难想象几千年来游牧民族金戈铁马的大规模迁徙是何等撼天动地。阿尔泰山由于接纳了北冰洋的气流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喀纳斯这样精美的大自然图画,而且还产生了源远流长的阿尔泰山游牧文化,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

5.2草原雄鹰 — 哈萨克的历史文化

哈萨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他们的先民塞种、月氏、乌孙,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乌孙马(我国史籍中记载的天马)、康居乐舞誉满丝路。哈萨克各部的活动在我国历代史书中都有一定记载。公元前2世纪哈萨克的先民乌孙王国与汉王朝结为联盟共同抗击共同敌人,汉王朝先后将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嫁给乌孙王。乌孙与中原友好往来,保持和睦关系达四百余年。公元551年哈萨克的一支先民突厥建立汗国。13世纪蒙古军西征时,乌孙、克烈等部分哈萨克部落被迫西迁。到15世纪时哈萨克先民的各部游牧于北起额尔齐斯河,南抵锡尔河的广大地区。15世纪60年代,在贾尼别克等人的率领下,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东返,迁到楚河流域,逐渐以此为中心,融合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所有的哈萨克人都隶属于一定的氏族部落。这时的哈萨克分为三个大部族即“玉兹”,分别为大、中、小“玉兹”。每个玉兹都包含若干部落,各玉兹有传统的分布地。我国哈萨克族主要是大玉兹及中玉兹的一部分。

历史上哈萨克各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频繁,从公元前138年中原汉王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大月氏起,他们就开始与中原建立起联系。与此同时,他们亦与匈奴等我国北方强大的民族政权发生各种联系。从此随着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政权的更迭、联姻、朝贡、互派使臣的记载不绝于史册。在元朝有大量的哈萨克人来到了中原地区,他们不仅精通汉语汉文,而且不少人是以汉文写作的文史学家,如对编著辽、金、宋三史作出重要贡献的脱脱、铁睦尔达世、泰不华;在词曲诗文方面有重要成就的金元素、不忽木、乃贤;在汉字的书法艺术上有康里子山、康里回回、哈剌、达识帖睦迩、庆童、康里不华等著名书法家。

哈萨克,是古代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许多游牧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融合形成的古老民族。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称,在他们相邻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曾有记载,如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康里)、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札刺亦尔、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祖国疆土的开拓和巩固,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哈萨克族人民自古以来便崇尚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在抵御外侮、维护稳定的斗争中,挺身而出,站在前列,是祖国西北千里边防线上永不换岗的“哨兵”。 哈萨克人就是这样走过春夏秋冬,度过生命的每一天,他们是盘旋在绿色草原上的雄鹰,勇猛、不屈而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5.3林中百姓 — 图瓦人的历史文化

图瓦人,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是一个外界鲜为人知的神秘部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

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从名称来看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余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后,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

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现今在阿勒泰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被归入蒙古族。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

图瓦人的宗教信仰保留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早、中期形式,也有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 - 萨满教,同时还信仰喇嘛教。在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中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三个旗讲图瓦语,四个旗讲蒙古语。他们讲的所谓图瓦语,其实就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古突厥语。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两部分人中都占有一定地位,而萨满教在操图瓦语的人中占优势,喇嘛教则在操蒙古语的人中占上风。图瓦人还有“林中百姓”之称,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居住方式是用桦树枝和桦树皮在树干上编制巢穴 ,以防猛兽的侵袭,生产生活方式原始而古朴。直到清朝的中晚期,才产生牧业经济。

图瓦人现在居住的大量的木头房子是19世纪末沙俄策划的非法移民,还有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量被驱逐的俄罗斯贵族们建造的,是他们教会了图瓦人建造木头房子。以后随着俄罗斯人的逐步回迁,图瓦人和部分哈萨克人就住进了他们遗留在中国大地上具有西伯利亚风格的木头房子。

生活在人间仙境的图瓦人,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将直接决定着禾木景区形象及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能够与咯纳斯景区融为一体,形成互动。

5.4水韵边城 — 布尔津的历史文化

布尔津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毗邻蒙古国,国界线长218公里,是阿勒泰地区西三县的交通中心,全县 辖6乡1镇59个行政村,总面积10540.3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由哈、汉、回、蒙等 2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68%。在布尔津境内的禾木哈纳斯乡是我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区,也是全国少有的四国交界区域,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开放哈纳斯口岸。

布尔津是阿尔泰大草原的一部分,是我国北方古代诸民族的游牧地之一,两千余年来一直是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公元前5世纪塞种人曾在此游牧,秦汉时期为呼揭、匈奴牧地,三国时期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属柔然、突厥薛延陀等牧地,隋唐之际为西突厥的葛逻禄部牧地,唐代曾先后设大漠、阴山、金山都督府管辖。五代宋辽时期克烈、乃蛮等部在此游牧,宋代以后,布尔津一带归铁木真统有,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元代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明代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清代,以满族为代表的中央王朝统辖蒙古草原和西域。清政府在漠北、阿尔泰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臣行使军政权力。布尔津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右副将军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科布多于阿尔泰分治,设阿勒泰办事大臣,归清廷理藩院节制,布尔津归阿勒泰办事大臣管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朝旧制,阿勒泰作为特区,直属北京中央政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设阿勒泰办事长官公署,是年成立布尔津河民政分局。民国三年(1914),设布尔津河设置局,属阿勒泰办事长官公署管辖。民国八年(1919)北京中央政府改阿勒泰特别行政区为阿山道,归并新疆省统一管理,同年,布尔津正式设“布尔津河县”,以后省去“河”字,称布尔津县,属阿山道管辖。

布尔津地处额尔齐斯河流域,草美水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是西域游牧文化的主要活动地,曾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留下了大量以石人、岩画、鹿石、古墓为代表的古代游牧文化遗迹,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

5.5沧桑见证 — 切木尔切克文化

充满神秘的切木尔切克古墓群,给人带来一种外来文化的感受。面对这里凝固的历史时光,使人充满着一种沧桑。其实在阿尔泰山的深处和周边地区,到处都留驻着游牧文明的历史痕迹。在广袤的阿勒泰,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可以见到用石块垒砌的并不起眼的石堆,但它们却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有不少是石棺墓,这些墓葬年限最长的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以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最为典型。它的发现与研究,为古老的阿尔泰山游牧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资料显示,青铜时代的墓葬在阿勒泰地区分布很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棺墓。

切木尔切克古墓群位于阿勒泰-布尔津段217国道的北边,据阿勒泰市约30公里,属平坦戈壁向山区的过渡地带。据专家考证,这里的古墓数量有100多处,分布在大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墓石相连,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墓室规模大小不等,有的较集中,有的十分分散。1961年到1963年,新疆文物调查队对切木尔切克地区的墓葬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选择了3个,对32座墓葬点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政珍贵文物,年代均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除古墓外,还有文字石刻、岩画,这些可能是匈奴、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遗留的历史痕迹。

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台,地表是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其分为两种葬法。一种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条石,这些条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厘米,地表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尔泰草原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古学界将该处墓葬命名为切木尔切克文化。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传歌使者 白山布·杜南拜

白山布·杜南拜(1803-1872),哈萨克族,出生于克烈部落贾第克氏族中的巴依哈赞家族,是哈萨克族著名的冬不拉作曲家和弹奏家,一生当中共创作了400余首以冬不拉为主的民间音乐。

白山布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卓越的天赋和才华,在同时代人中,他以思想进步、能言善辩和胆识过人而名扬四方。他从小聪明伶俐。7、8岁时跟父亲学习弹奏冬不拉,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父亲杜南拜非常重视对白山布的培养。14岁时父亲不幸罹难,白山布在悲痛欲绝中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弹奏曲-《孤胆英雄》,悼念父亲亡灵,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父亲的早逝,使白山布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炼得勇敢机智,能力过人。

白山布17岁时,以公正的处事方式正确裁决了克烈与瓦克部落之间发生的“三岁青马纠纷案”,得到部落头领的赏识,奖励他一匹坐骑,于是白山布创作了弹奏曲《矫健的褐马》。从此,白山布的名气陡增。

1836年,阿吉公执政期间,阿尔泰哈萨克在布尔津举行阿巴克克烈四大“比”的集会,集会推举33岁的白山布为四“比”之一,从此执政达36年。白山布在执政期间制定了新的执政纲领,在维护国家统一,关心平民百姓的疾苦方面,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被尊称为“白金”。

人们推崇白山布,不仅仅因为他的为官执政方面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干。他思维开阔,富于想象,创作的弹奏曲体裁各异,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白山布尤其擅长将人间悲欢离合谱成婉转动听的冬不拉弹奏曲,他创作的作品内涵深刻,创意新颖,弹技精湛,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艺术遗产,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被人们所吸收,代代相传到今天。

80年代初,在布尔津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开始了白山布音乐作品的整理挖掘工作。目前,白山布的《孤胆英雄》、《小灰马》、《思念》、《矫健的褐马》、《飞逝的世界》、《抒情》等40余首弹奏曲已整理完成。1984年以来,这些曲目经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哈语台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语台播放。1993年,布尔津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这位与哈萨克斯坦的冬不拉手胡尔满哈孜齐名的音乐家,在布尔津227省道至喀纳斯景区公路交接处以东,距县城5公里的吉什克塔特尔修建了永久性纪念碑,碑高8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以供后人缅怀和纪念。

6. 喀纳斯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

旅游产品的构成是指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旅游产品应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研究旅游产品的构成,也就是研究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之间的组合情况,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其进行优化,使旅游产品构成趋于合理,以此带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目的以及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一般可将旅游产品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专项旅游(或称特种旅游)。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以欣赏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主的观光旅游曾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愿意选择一个稳定的度假地进行度假旅游,因此度假旅游比重越来越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投资、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专项旅游活动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表明,仅以观光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体,这种旅游业的发展是初级的,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旅游产品的组合将越来越多。

6.1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86年后,喀纳斯湖核心景区曾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但是,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多限于喀纳斯湖口区部分,未能将东侧翼片区、西侧翼片区和喀纳斯湖二道湾以北的生态保护区纳入到喀纳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中来。

实际上,喀纳斯主体部分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尚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大多属于简单的大众型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其它尚有部分生态旅游产品、摄影旅游产品等。但是这些产品均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的包装与策划,缺乏对资源本底的把握和市场需求的考虑,线路组合简单,属于典型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

随着人流的大量涌入,游客对产品类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必须在对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和包装的基础上更新换代,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产品类型,实现游客满意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因此,在将东、西两个侧翼和生态保护区纳入到整个喀纳斯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探究合理的区域旅游产品发展方向、系统的产品组织形式和完善的产品谱系迫在眉睫。

表6  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其组合方式

产品

阶段

典型线路

停留

天数

存在问题

布尔津县城-河谷风光-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鸭泽湖-喀纳斯湖-观鱼亭-白哈巴-蒙古山庄-边防哨所-返程。

235679等天数不等

旅行社组团价格低廉,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品未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营销方式单一,服务品质差;对游客没有进行系统的环境保护培训,给景区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在常规大众旅游线路外增加禾木村摄影。

35679等天数不等

没有规划和管理,缺乏基本的摄影点、摄影标识等基础设施,也不存在相对专业的摄影常识辅导和游客环境保护教育;产品本身未能进行足够的设计,线路开发较为单一。

禾木村—汇河口-贾登峪;禾木村-黑湖-千湖-喀纳斯;喀纳斯-双湖。

12天不等

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规划和管理,对于生态旅游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不足,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与设计,缺乏对游客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教育,旅游线路单一。

自驾车旅游

起步阶段

禾木村—汇河口-贾登峪;贾登峪-喀纳斯-白哈巴-铁列克提乡。

12天不等

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规划和管理,现有自驾车线路未能形成环线,没有为这种旅游方式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基础设施匮乏,如缺少汽车养护站、加油站等。

特种旅游

探查阶段

喀纳斯-友谊峰。

若干天

处于探查阶段,没有专门的游客培训和服务中心,也没有专业化的向导。

度假旅游

起步阶段

喀纳斯湖口区、禾木村。

若干天

产品开发不足,没有针对性的娱乐和休闲设施,度假活动内容单一。

6.2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背景分析

6.2.1优越的资源组合

大喀纳斯旅游区内具有堪称一流的旅游资源组合。区内以喀纳斯湖区为代表性景区,湖区位于山地森林带下部,周围冰峰雪岭巍峨挺拔,层层青山烟云缭绕,蓝天、白云、雪峰、碧水、森林,构成一副天堂意境中的瑰丽画面。而未经雕琢的双湖、千湖、白湖隐于崇山峻岭之间,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任何影响,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与多姿多彩的喀纳斯湖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高山湖泊、冰川雪岭、森林草原等组合度极好的自然景观,在国内具有垄断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亦独树一帜。

除了绝好的自然景观外,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毫不逊色。区内是国内唯一的蒙古族图瓦人部落的聚居地,草原石人、游牧文化、图瓦风情神秘而原始,被桦树、雪峰、河流环抱的图瓦山村禾木乡和享有“西北第一村”之称的白哈巴村,如诗画般的田园牧歌,堪称塞外绝唱。

因此,绝佳组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塑造喀纳斯特色形象的良好基础。

6.2.2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与旅游,正以每年15%-20%的增长速度迅速在全球兴起,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必然成为大多数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动机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旅游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的重头产业,必将迅速发展,旅游市场需求也必将越来越旺盛。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必将激发数量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为喀纳斯及沿线的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必然会大幅度提高来喀纳斯旅游的出行率。可以预测,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前景光明。

6.2.3良好的政策环境

喀纳斯景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新疆两大精品景区之一,明确指出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具体内容有:给予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准政府”职能,人员编制在地区内调剂。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经费。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5年共计1亿元,用于喀纳斯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自治区交通厅加快推进白哈巴—哈巴河、贾登峪—禾木、喀纳斯机场-白哈巴道路建设,形成喀纳斯景区旅游环线。自治区电力局加快贾登峪-喀纳斯湖区、贾登峪-禾木的电力线路建设,采取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景区建设的要求,尽快落实。喀纳斯机场建设缺口的资金,由自治区政府和民航总局分别承担的办法解决,确保喀纳斯机场2007101日前通航。

这些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将对喀纳斯及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6.2.4不断完善的基础保障

交通是喀纳斯及沿线旅游发展的瓶颈,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喀纳斯及沿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航空:航空通道是吸引境内外高端游客的重要手段。喀纳斯机场的通航,标志着喀纳斯的旅游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游客将摆脱路长游短”的窘境,可从乌鲁木齐乘坐飞机直接前往喀纳斯。乌鲁木齐 — 喀纳斯航线由南航新疆分公司执飞,航距为542公里,空中飞行时间约1小时。喀纳斯机场于20065月破土动工,是继四川九寨沟、新疆那拉提之后全国开通的第3个旅游景区机场。机场设计等级为4C,可以满足波音737-800以下机型使用。过去,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景区坐汽车约需10个小时,坐飞机到阿勒泰机场然后换乘客车至景区约需8小时。机场距核心景区68公里,通航后,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景区4小时已经足够。喀纳斯机场是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其建成运营有利于促进喀纳斯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构架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及那拉提空中精品旅游环线,有利于促进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公路:2006年,投资5.48亿元哈巴河县至白哈巴道路将开工建设,路面设计为三级公路,计划将在两年的时间内建设完成,于2008年全线贯通。届时,将形成布尔津 — 哈纳斯 — 哈巴河的旅游大循环。哈巴河 阿黑吐别克口岸公路也在建设当中。目前,主要完成了布尔津喀纳斯、铁尔沙汗禾木、喀纳斯白哈巴、贾登峪—禾木四条旅游公路建设。喀纳斯旅游进入难的问题已初步得到了解决,同时,连结贾登峪、禾木、白哈巴等各大景点的旅游公路环线也基本形成。

铁路:目前新疆北疆地区正在建设奎屯 — 阿勒泰铁路。奎阿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奎屯、克拉玛依、塔城和阿勒泰地区,正线全长475公里,预计总投资39.86亿元。长期以来,这里交通基础设施较落后,特别是一直都没有铁路,区域内主要依赖公路承担对外的客货交流,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奎阿铁路建成后,从奎屯到阿勒泰只需3小时,届时该铁路年货运量预计可达450万至589万吨,客流量可达88万到125万人。奎屯至北屯铁路的修建对改善当地交通和投资环境,尤其对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本地区市场竞争力,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公用事业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包括水电暖、通讯、环卫、垃圾处理等设施。电力、通讯方面,实施了冲乎尔贾登峪的光缆铺设和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架设工程,景区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为1×630KW的二级电站,各经营接待区都建立了供电网络,开通了卫星电话和移动电话。管理设施方面,喀纳斯连续实施了两期国债项目,其中一期投资1000万元,主要完成了景区内的道路、供排水、湖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二期投资7300万元,完成了贾登峪道路、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管理中心、换乘中心建设;景区8.3公里栈道,15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植被恢复等10项工程。

6.3喀纳斯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途径

6.3.1根据资源条件进行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6.3.1.1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

喀纳斯及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成熟,如何深入挖掘人文旅游产品的潜力,实现合理配置成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的局限性,推出参与性为主的专项、特种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者的旅游时间长短,向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提供多种旅游线路。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完善度假、生态、探险、科考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喀纳斯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较人文旅游资源成熟,度假、探险等旅游产品还未形成规模。

6.3.1.2充分考虑人造景区的生命周期,不断推陈出新

人工旅游景区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开发与发现、发展与巩固以及停滞与衰落三个阶段。一般人工景区生命周期仅为35年,吸引范围约为250400公里之间,后期维护费用较高,最终导致因成本较高而难以为继。由于人工景点模仿者太多,游客对此已失去新鲜感,只有通过不断有特色的活动与人工旅游景点结合,才会对游客产生较为持久的吸引力。

6.4.1.3建立优势互补的产品群,突出文化性,以充分发挥本区资源优势

建立本区的产品群,不仅可以发挥本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雷同的景点建设会降低旅游吸引力,而且相互间会出现恶性竞争。因而,充分发挥区域协作的作用,根据喀纳斯及沿线各个地区的优势,发展若干旅游项目,可以大大增加本地区的吸引力。

6.3.1.4加大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创造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旅游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也要有一定的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游客而言是一种心里的暗示,它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观赏。根据喀纳斯及沿线的实际特点,可以推出哈萨克文化艺术游牧文化林中百姓等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特色互补、风味兼顾、充分发挥优势、扶持薄弱地区、区域组合有序、节目搭配有度、价格合理平衡、线路安排科学的资源组合策略,将喀纳斯及沿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不断开发深层次旅游资源,推出北疆喀纳斯及沿线地区的系列旅游特色产品。

6.3.2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6.3.2.1针对国内客源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国内游客的需求。

针对市场定位,深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品等主打产品。例如,喀纳斯从开发至今一直观光旅游产品,虽然它是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大众旅游产品,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向成熟与衰落阶段演变,而且还会受到时尚周期的影响,因此,培育新兴的替补产品仍然势在必行。

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方面要重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服务质量。当前国内客源市场是喀纳斯及沿线的主要市场,大喀纳斯景区建设要满足国内游客的需求,在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发展新型观光旅游产品。开展观光牧业、观光口岸、游牧博览、特种探险等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适应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让游客亲身参与增加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开发度假旅游产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度假旅游。当前,国内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刚刚起步,喀纳斯及沿线地区应当加快发展旅游度假产品,适当调整旅游度假产品价格,以适应国内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6.3.2.2 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立足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商务旅游,积极培育专项旅游市场。

立足文化旅游。游牧文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人类游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阿尔泰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深度开发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必将吸引大量西方各国旅游者来本地区旅游。

发展商务旅游。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喀纳斯的商务旅游增长很快。商务旅游基本上都是散客,应当设立散客服务部,并在各大饭店和机构设立服务台,为散客旅游提供方便。作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培养度假和专项旅游市场。喀纳斯深居阿尔泰山腹地,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游牧历史文化深厚,发展度假旅游和多种专项旅游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专项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同本地现有资源相结合。

6.3.3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世界上旅游产品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生态、探险旅游盛行,康体度假旅游也比往年增加10%;乡村度假日趋时兴;海滨与城市度假仍然是旅游的热点。喀纳斯及沿线地区的旅游产品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其产品结构虽比以往有所改进,但还是表现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层次较低的状况。我国的东方文化是国外旅游者的兴趣所在,对于喀纳斯及沿线地区而言这些资源兼备,不仅有湖光山色而且有千年游牧文化,在国内国际均有一定声誉。对海外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喀纳斯及沿线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总之,结合喀纳斯及沿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年来的旅游产品发展,大喀纳斯旅游产品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观光旅游仍是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今后会有较大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将成为喀纳斯及沿线旅游产品的新热点。

7.喀纳斯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构想

7.1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7.1.2凸显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

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区域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利用这种资源设计形成的人文旅游产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喀纳斯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漠视历史文化,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导致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历史文化缺位,民族文化被简单的舞台化处理。

自1957年以来,以阿尔泰语言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国际常设阿尔泰学会(PIAC)宣告成立,随后欧美、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均相继建立了阿尔泰学的研究机构。目前,阿尔泰学已成为全球范围的热门学科。借助“阿尔泰学”这一国际性的学术平台,可以通过喀纳斯景区申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凸显阿尔泰山历史文化的特殊价值,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7.1.2形成阿尔泰山游牧文化的保护、展示地带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山地草场,使阿尔泰山成为人类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欧亚草原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旅游开发中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利用,特别是通过旅游空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来保护利用,是一个很有探索意义的课题。

阿尔泰山的游牧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含金量非常高的富矿,通过以喀纳斯景区为龙头的开发利用,进行有效的展示,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形成阿尔泰山千里游牧文化长廊的展示地带,同时也是人类遗产方面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另一方面可以拉动整个阿勒泰地区乃至北疆地区旅游发展。

7.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

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行为,把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理解为三种类型,即点状(景点、景区)、线状(主题线路)、网络状(由核心景区及其周围的景点、景区组成)。空间结构优化是点状、线状、网络状旅游产品合理搭配,即能以网展线,以线串点。从产品发展层次上说,点状产品处于区域初级产品阶段,线状产品是区域产品发展的中级阶段,而网络产品形成则预示着区域产品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对区域旅游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强。

从喀纳斯景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点状、线状、网络状旅游产品空间结构还不十分完善。目前,喀纳斯已开发5个景区和22个景点,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中心的西、南、东三条旅游线路(白哈巴、贾登峪、禾木),但受消费惯性的影响,点状旅游产品在空间上仍云集于湖口区;线状产品主要集中在布-喀公路沿线,空间跨度大,主题形象不突出;至于大空间的网络产品目前尚未形成。为此,应首先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开发一批重点景区,作为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拳头产品;其次在改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以主题为灵魂,加强区际联合、县际联合乃至跨国界的国际合作,逐步实现点状产品向线状产品过渡,以热点带动温、冷地区,不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除自然景观、图瓦文化外, 历史文化、游牧文化、哈萨克文化等等都是可选主题;积极培育白哈巴、禾木两大次中心和布尔津县城、冲呼尔、阿贡盖提、托勒海特等重要节点,在线状产品优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网络型的旅游产品过渡。

7.3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线路组织

7.3.1区域内旅游线路

东线:阿勒泰市 — 切木尔切克 — 塔尔浪 — 乔阿提 — 哈熊沟 — 苏木达依列克 — 塔斯布拉克沟 — 托勒海特 — 禾木 — 贾登峪 — 喀纳斯;

中线:布尔津 — 冲呼尔 — 黑流滩 — 阿贡盖提 — 贾登峪 — 喀纳斯;

西线:布尔津 — 哈巴河 — 依玛勒 —铁热克提 — 白哈巴 — 喀纳斯。

7.3.2区域外旅游线路

东线:乌鲁木齐 — 富蕴 — 阿勒泰 — 布尔津 — 喀纳斯;

西线:乌鲁木齐 — 克拉马依 — 布尔津 — 喀纳斯;

空中走廊:乌鲁木齐 — 阿勒泰;乌鲁木齐 — 喀纳斯。

7.4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7.4.1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科研、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旅游兴衰,关键在于人才。景区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加快发展,需要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包括企业管理、行业管理、旅游服务人员及宣传促销、形象策划的人才等,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问题,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刻内涵,争取多出高水平的成果,大幅度提高喀纳斯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旅游主管部门和景区景点应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举办“诸葛会”,为旅游发展出谋划策;还要采取送出去学习和请进来传授的办法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设法吸引尽可能多的高层次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员、解说员等。此外,应定期举办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逐步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7.4.2突出重点,提高品位,实施精品战略

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越高,特色越鲜明,吸引力就越大,竞争力也就越强。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喀纳斯景区应依托沿线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着力开发旅游精品,树立一批在西部甚至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品牌,对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由于喀纳斯沿线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时绝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开发。近中期开发的重点是游牧文化及与之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品位高、特色鲜明,在海内外都有重大影响,应进行深开发,打造精品。同时,要采取措施控制新的低劣景点的建设,拆除现有的低劣景点,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今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中追求知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所以,喀纳斯沿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协调好学术性与普及性、专业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不断推出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以扩大旅游活动对游客的适应性。例如,可将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雅俗共赏的阿肯弹唱结合到旅游活动中,在旅游区增辟观赏马术、楚吾尔、摔跤、民族歌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专场,将“观赏文化”变成“参与文化”。

7.4.3区域一体,共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应尽可能从区域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应建立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的区域一体化旅游网络体系,实现跨区域以及跨国的旅游合作,联手推出有吸引力的旅游线,如边境游、跨国游等。

8.结语

8.1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是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与自然旅游相对应的旅游项目,如果说后者是较为单一的欣赏自然风光为旅游目的,那么文化旅游就是以感受与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人文氛围和文化内容为目的的。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焦点,国内有学者认为:“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是以一国一民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旅游的重点是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要突出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外研究者和经营者的共识。

实际上,从自然风景旅游到文化旅游的转变是旅游业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景观的观赏是一次性的、表面化的,而且,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得人们能安坐家中对世界任何角落的风光通过屏幕与书面进行预览,旅游的新鲜与刺激大大降低。而旅游正是“为体验变化为目的而志愿离开家庭去参观某一地方的暂时休闲”,其中“离开家庭”即脱离日常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体验变化”即了解、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身心体验,成为旅游行为的根本性内涵与关键性依据。旅游的重要特征是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现实社会生活的单一行为模式,主动进入到另一种新鲜的生活之中。这样的生活把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因此,文化旅游成为人们的主要旅游选择。

我国旅游的现实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阶段的旅游热点地区已从过去的大城市和自然风景胜地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人文资源丰富多样的西部地区。作为喀纳斯沿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心的原则应是调动一切可能的形式去揭示和展示区域内所蕴涵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复苏阿尔泰山作为游牧之山的历史文化风韵。

8.2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成为喀纳斯旅游发展的重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性的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特别是一种了解异地异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趋向,正推动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的兴起既给喀纳斯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现在,人们谈到新疆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词——喀纳斯。确实,神秘的喀纳斯湖,还有扑朔迷离的“湖怪”,已成为新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给新疆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是,它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定式,似乎喀纳斯只有自然山水和“湖怪”。目前我国旅游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旅游需求层次由低向高转变阶段,自然景观旅游暂且还处于主体地位,目前喀纳斯还能凭借其自然优势称雄一时,但随着人们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喀纳斯自然风光旅游还能风光多久?这是喀纳斯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喀纳斯景区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始终没有解决好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发展的关系。极品自然资源冲淡了同样是极品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自然山水旅游资源的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抢救措施,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遭到无意识的破坏,原始、古朴的神秘气息在逐年消弱。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只有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喀纳斯周边地区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保存较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好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心里需求。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喀纳斯旅游建设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一是可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哈萨克、图瓦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仪、婚庆风俗、服装服饰、民居宅院以及日常饮食都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出游需求,并且可以使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二是可利用原始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一方面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使旅游者在游乐当中增强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充分体现阿勒泰自身人文优势和地域优势的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8.3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通过旅游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游客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游牧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游牧文化是阿勒泰的第一品牌,是阿勒泰最大的无形资源,游牧文化作为马背民族历史的见证,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对未来的进取,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启迪、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牧文化在社会功能上将侧重向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方向发展。作为中国西北马背民族在游牧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将在各种特定的节日和礼仪中继续存在,表现其民俗价值;同时,作为新疆特有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将继续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它的旅游文化价值也会被世人认同,成为阿勒泰对外联系,走向世界的窗口。

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时,特别强调“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游牧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合喀纳斯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旅游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游牧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由山水风景旅游发展认识到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这是大喀纳斯旅游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这是对大喀纳斯旅游发展认识上的一个由自然到文化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武春声,美丽的家园阿勒泰市,乌鲁木齐,新疆电子出版社,2005

4.刘怡主编,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布尔津,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赵文立主编,布尔津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保继刚,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国家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2006

7.高波,关于成立“新疆阿尔泰学研究会”的建议书,新疆亚心景观规划设计院,2005

8.高波,凝聚特色 凸现价值·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建设构想及建议,新疆亚心景观规划设计院,2005

9.高波,旅游开发建设与地域文化整合 — 以禾木景区为例打造原生态旅游文化,新疆亚心景观规划设计院,2006

10.高波,陆易农,何处挖掘新疆的“世界遗产”, 新疆亚心景观规划设计院,2007

11.黄翔 王乃举,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显性化途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

12.阳国亮,周作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认识与开发实践,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3.戴 庞 海,南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

14.陶卓民 高春亮,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构成的系统分析和结构优化,旅游学刊

15.http://haian630.blog.sohu.com/57066084.html

16.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99/200510/09/190323.html

17.http://www.chuanpiao.cn/Html/xjnew/162011446.html

18.http://www.kns.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52

19.http://www.kns.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52

20.http://www.gov.cn/gzdt/2007-08/16/content_718669.htm

21.http://xzb.sh.gov.cn/node2/node4/hzjl06/gdxx/xb/userobject1ai58023.html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