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凝聚特色 凸现价值 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建设构想及建议
作者:高 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6
一、建立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资源条件
阿勒泰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资源特产,秀丽的湖光山色,古老的游牧文化闻名遐迩、享誉中外。阿尔泰山南坡丰富的降雨使这里空气清新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成为北温带内陆区少有的“湿岛”。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26个民族的21万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这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悠远灿烂的游牧文化
阿尔泰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肥沃的山地草场,诞生了古老的文明。这里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延伸、沟通。
秦时的塞人,两汉时的呼偈、匈奴,魏晋时的鲜卑,北魏时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宋元时的克烈、乃曼等部族,都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痕迹。
岩画、石人、鹿石、石堆墓葬等是游牧先民遗留下的标志性文物。
在阿勒泰这片布满史前璀璨瑰宝的土地上,这些来自恒久亘古的创造,勾起了人们对奠基人类文明基石的先人的不尽思绪。文化-这延续人类文明的纽带,把人类的智慧凝结成瑰宝,点燃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接力火炬,照亮着人类文明的时光隧道。
2、瑰丽夺目的人间仙境
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跨中、俄、哈、蒙四国,长2000余公里,大约在距今约1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末形成。其西北段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东南部在蒙古国境内,新疆境内为中段南坡,长500多公里,宽80-150公里不等。其山体平缓,从山麓到山顶呈阶梯状逐渐上升,山脊高度3000米以上。最高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是中、俄、哈、蒙四国的界山。
阿尔泰山处于湿润的西风气流迎风面,降水较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峰岭全年冰封,冰川众多。中山带则生长着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其中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为主,伴生西伯利亚云杉、白桦、欧洲山杨等,不少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令寂静的原始森林增添了热闹气氛。山上植被、土壤垂直分布明显,森林苍莽,花草荣枯,构成一幅斑斓绚丽的图画。山下变幻多姿,日夕美态各不同。冬季,这里一片冰雪世界草场,有着开展雪上运动的绝佳场所;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连绵的绿色林海,起伏的碧绿山地和片片花海,构成了一幅神奇而美丽的画卷。
3、草原雄鹰-哈萨克族
哈萨克,是古代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许多游牧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融合形成的古老民族。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称,在他们相邻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曾有记载,如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康里)、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札刺亦尔、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祖国疆土的开拓和巩固,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哈萨克族人民自古以来便崇尚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在抵御外侮、维护稳定的斗争中,挺身而出,站在前列,是祖国西北千里边防线上永不换岗的“哨兵”。
哈萨克人就是这样走过春夏秋冬,度过生命的每一天,他们是盘旋在绿色草原上的雄鹰,勇猛、不屈而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4、林中百姓-图瓦人
图瓦人,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是一个外界鲜为人知的神秘部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
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从名称来看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余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后,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
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
现今在阿勒泰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被归入蒙古族。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
5、蓄势待发的希望之地
阿勒泰市是阿勒泰地委、行署所在地,是阿勒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区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美丽的克兰河穿城而过,骆驼桥两岸分别建有三星级的金桥大酒店和两星级的地区旅游宾馆。市区街道笔直平坦,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金山广场奇花异草随处可见,音乐喷泉流光溢彩,广场中心耸立着生动活泼的“姑娘追”塑像;骆驼峰,将军山峰对峙而立。近郊桦林公园一山傍水,林木葱茏,四季景色宜人;塘巴湖、阿苇滩水上乐园,可一品鱼宴珍馐;小东沟群峰竟秀,独具原始森林奇趣;汗德尕特“五指泉”,以“神泉”饮誉四方;将军洞神秘莫测,曲进径通幽;60余处历代岩画、石棺、墓葬等文物,展示了古代草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战争、宗教、礼尚的方方面面,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百里之外的阿尔泰山深处是花香沐浴的托勒海特夏牧场,还有奇异的蝴蝶沟生态景观。独具特色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爱不释手的精美刺绣、挂毯、毛皮制品、马鞭、刀具等民族手工艺品,一见如故的哈萨克毡房、喷香的奶茶、热气腾腾的手抓肉、抓饭、香醇的马奶酒,尽显草原民族热情、淳朴、豪放的本色。
阿勒泰,“金山银水”静居一隅,散发出别样的美丽;阿勒泰,以其独特的游牧风情,令人魂牵梦绕;阿勒泰,向世人展开的是人类曾经有过的那无比美好的栖息地。一方发展创业者的热土,一方享受美好生活者的乐土,更是一方蓄势待发的希望之地。
二、建立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现实意义
1、阿勒泰市克兰河风景旅游区的文化补充
根据2000年编制的《阿勒泰市克兰河风景旅游区建设规划》中的功能区划,该项目分为桦林园、克兰河风景河段山水观光区(带)、塘巴湖水上娱乐区、五指泉温泉区、小东沟生态旅游区、齐背岭疗养度假区6个区域。规划中指出,该项目是丰富和完善全疆旅游发展重点“五区三线”中的“三线”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对自治区旅游线路的充实和完善将会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对阿勒泰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阿勒泰市克兰河风景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文本内容偏重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对规划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定位和设计、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喀纳斯风景区的差异性、互补性等关键性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述。阿勒泰市与喀纳斯分流客源市场的亮点是什么?吸引源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宣传策略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等等问题也没有进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
基于上述原因,提出“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建设构想”,其目的是以阿尔泰学为基石,游牧文化为背景,阿尔泰山为舞台与喀纳斯风景名胜区共享客源市场,是喀纳斯自然风光带的文化延伸,是阿勒泰市克兰河风景旅游区的文化补充。
2、积极开展旅游扶贫是兴边富民的突破口
旅游扶贫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扶贫形式。由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兴起,为落后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契机,旅游扶贫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自我启动困难,扶贫就成为缓解贫困的外部推动力量,即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则把外部资源传给贫困地区,这种外生性资源,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旅游扶贫中关于“扶”的特定内涵。因此,阿勒泰市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是兴边富民的重要突破口。
3、以科学发展观创新社区旅游开发模式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旅游开发是将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旅游开发模式相比,社区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开发主体多元化,开发对象人本化的特点。社区旅游开发的出发点是将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不仅考虑了旅游景观、旅游环境,而且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最终实现社区结构的优化。
4、发展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旅游发展,最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就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娱乐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最好方式。此外,旅游活动又是塑造现代公民健全人格的平台,是生活多样化的源泉,还能引导人们在世界各地寻求不同经历和体验,扩大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说,社会文明进步之风在旅游行业体现的最为充分。
阿勒泰有许多优势旅游资源,大多蕴藏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的牧区,大力发展旅游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向这些地区流动和转移。发展旅游的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统一性。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格塑造和经济发展两大动因,而这两方面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因而和谐社会应作为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
5、通过旅游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游客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游牧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游牧文化是阿勒泰的第一品牌,是阿勒泰最大的无形资源,游牧文化作为马背民族历史的见证,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对未来的进取,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启迪、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牧文化在社会功能上将侧重向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方向发展。作为中国西北马背民族在游牧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将在各种特定的节日和礼仪中继续存在,表现其民俗价值;同时,作为新疆特有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将继续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它的旅游文化价值也会被世人认同,成为阿勒泰对外联系,走向世界的窗口。
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时,特别强调“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游牧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合阿勒泰游牧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旅游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游牧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建立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主要举措
1、突出特色,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只有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阿勒泰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克兰河流域保存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好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心里需求。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阿勒泰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一是可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哈萨克、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仪、婚庆风俗、服装服饰、民居宅院以及日常饮食都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出游需求,并且可以使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二是可利用原始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一方面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使旅游者在游乐当中增强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充分体现阿勒泰自身人文优势和地域优势的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培育旅游大环境,走区域联合的发展道路
阿勒泰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合等特点。提出建设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构想,其目的是要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在大的旅游发展环境下,正确处理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首先,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防止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一块尤其应慎重。其次,要注意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合,打破地区保护主义,走合作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
3、摸清家底,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并分类评价,分定等级,为今后逐步开发打下基础。现今,随着经济的增长,游客旅游目的也在转变,旅游者们再不是像以往单单去欣赏自然景观,而是从多方面的融入自然、体验生活、探索文化。而本区域的游牧文化可谓是独一无二。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目标,以游牧文化为核心产品,以发展国际旅游为先导,面向国际市场,以国内为辅。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宣传,并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经久不衰的旅游产品。
4、多方面筹集资金
招商引资,采取多种筹资渠道和方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待开发的旅游建设项目库,指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的投资;为境内外投资者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信息,帮助协调;对重点旅游区域和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旅游建设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境内外企业采取参股、兼并、收购或者迁移总部等方式来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享受与本市旅游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兴办旅游,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保障,没有完整的旅游基础设施,即使很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也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因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做到“功能上满足需求,风格上协调一致,质量上安全可靠,进程上适当先行”。 完善旅游区(点)交通、通讯、能源、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合理配置治安、医疗、餐饮、环卫、通讯等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软硬环境。
建议对旅游公路进行统一规划,按照“畅、捷、美”的要求,加快通往景区(点)的公路建设,特别是对确定的重点景区(点),要尽快形成旅游环线。开通城市通往景区(点)旅游中巴、开通景区(点)观光旅游车。构建旅游快速通道,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
根据预测人数床位需求量,确定所需宾馆的建设规模。积极鼓励宾馆饭店上星,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档次。
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有特色、投入少、见效快、能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的旅游商品。
以当地特产、特色食品为主,如马奶酒、风干肉等。可以采用当地游牧民族传统的饮食方式。
6、提高文化旅游质量
提供更优良的解译设施:对道路沿线的其它景点、村庄需要设置基本的标示牌指示设施和方向。其它途径还包括建一些小木亭,里面有防雨的标牌,解释文化特征和当地的意义价值。在对景区的管理计划中,应包括在有或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怎样向游客解说翻译这些景点的方案。
旅游者游览了解游牧民族的重要地点,在完善其它设施的同时,对于游牧文化的展示应做到更富信息性,更真实。
7、进行市场调查,挖掘客源市场潜力
每年应由独立机构开展调查研究,监测旅游对当地造成的影响。调查结果应提交所有利益相关者讨论,必要时并对已有的策略做出修正。有针对性的、有重点性的进行客源市场开拓。突出区域的特殊性,以次为旅游发展源,以环境保护为准则,以享受和欣赏大自然为目的,以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为标准,给当地居民提供经济利益为基础逐步挖掘客源市场潜力。
8、加强旅游教育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旅游教育。引进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与相关学校联合办班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开设与旅游业相关的专业班。当地人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旅游建设,提供节目表演等。因此应为当地人举办一些培训项目,让愿意参加的人都来参加。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意愿,而且可以让旅游者更真切的体会游牧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9、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在旅游营销中怎样对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要素-游牧文化作恰当的陈述和宣传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也是阿勒泰地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发放撰写和排版精致的小册子,音像制品,介绍游牧民族和生态景观。这些小册子的内容和形式要得到游牧民族的许可,有可能的话最好由他们自己撰写和出版。
10、保护资源、环境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保持和传承以及这些地方的现代化进程。使游牧民族文化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持自己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迹和健康祥和的社会。根据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利用战略,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其免受或少受现代生活的冲击,保持其原有的古朴、自然、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实行过程中,可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保证其永续利用和延续发展。
四、加强外部协作,将通道建设成为旅游带的核心极
1、 与“大喀纳斯”旅游景区的协作
喀纳斯是我国唯一一处位于四国交界处的保护区。保护区内完好地保存着由冰川雪山、森林灌丛、草原湖泊、河流组成的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唯一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保护区内形如弯月的喀纳斯湖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面积大12倍以上,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深的高山湖泊,也是当今世界已知湖泊中,发现“湖怪”的大湖之一。喀纳斯景区还是我国蒙古图瓦部族的聚居地,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在喀纳斯,图瓦人聚居的小村庄是当地自然风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喀纳斯已初步形成旅游强势品牌,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独特的自然景观魅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爱好者。而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是其途径之地,与喀纳斯的联系更是紧密。依托喀纳斯的知名度和文化旅游通道优势,打造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强势品牌。
2、与北疆旅游圈的协作
“风光无尽藏,古道有余馨”,北疆旅游圈是新疆最具潜力的旅游圣地。以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区和以伊犁为重点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是北疆旅游圈主要组成部分,其孕育着拉那提大草原、喀纳斯湖、雅丹风蚀地貌等集绚丽、雄伟、活泼、生动、奇特、神秘的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景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自治区提出的旅游重点开发“五区三线”中,北线路:乌鲁木齐-天池-阿勒泰市-乌伦古湖-喀纳斯湖,这一线路的开发更是为阿勒泰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作为北疆旅游圈中心城市之一-阿勒泰市,旅游业发展势在必行。而游牧文化是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开发中的主要资源。阿勒泰游牧文化旅游带的形成在资源特性上与北疆区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为自治区积极培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