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简介

新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院长

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 院长

中国文物学会 会员

新疆旅游学会 理事

新疆文史研究馆 研究员

新疆旅游学会2014年度先进个人


新疆旅游厕所建设与地域景观特色构建

作者:高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17

旅游发展离不开景点建设,而景点建设又多少离不开厕所建设,因此旅游与厕所文化的关系密切而不可分。新疆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很快,成就瞩目。但游客对景观赞不绝口的同时,对景区景点的用厕环境档次低、脏乱差意见颇多,严重损害新疆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景观的高品位与用厕环境的低档次形成强烈反差,有损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是综合性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可以说涵盖各行各业。在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用厕环境的好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厕所存在于旅游环境当中,应以一种现代文化意识去研究和探索。旅游是以文化为背景,以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得以发展。旅游厕所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同样应在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特色的背景中去发掘提炼,使之成为景区景点整体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锦上添花,天人合一艺术效果。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需求,更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建筑及其所产生的建筑环境,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情境,包含并孕育新的文化发展,并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改造、更新和发展;而新的文化土壤又滋生新的建筑,产生新的特色。这就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互动性,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不断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环境建设发展很快,伴随而至的教训也不少。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充满生活情趣、生动宜人的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现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和形式雷同的现代“标准化”建筑。单调、生硬、冷漠,毫无特色的建筑在城市和乡镇泛滥,也在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当中蔓延。此现象,已引起旅游和建筑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

建筑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新疆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大量的传统民族建筑、丰富的传统民居及村落、独特的宗教建筑,其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厕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中,结合景区景点周边环境,从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中寻找创作因子,通过厕所工程的建设更多地反映地域特色和景点个性,应是事半功倍之举。

二、文化趋同与特色失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主流的全球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有两面性。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积极的,是主流;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发展,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是负面影响。反映在建筑文化领域,则出现了建筑“国际化”趋向,虽使众多传统城市和乡镇面貌一新,却更多的导致建筑风格和形式的雷同,人为造成地域建筑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城镇历史文脉断裂。

这种现象的扩散,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旅游被称为“体验经济”,追求个性化差异性是其魅力所在。如果千城一面,风格雷同,特色失落,那么被喻为“朝阳产业”的旅游,可能就是夕阳西下之际了!

三、回归 — 地域文化的理性发展

文化趋同抹煞了民族特性、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产生了“没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和“没有灵魂的景区景点。”因而激发了人们对地域文化复萌的热情,期盼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回归,绝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有取舍地继承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盲目的延续与重复,而是透过它把握传统的脉络,以批判态度吸收与创造;不是对外域文化的消极抵触和无理排斥,而是用联姻的方法实现两者的融合创新。这样的回归,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一切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地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满足当代的社会生活需要,就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挖掘传统文化内部的有用资源和内在潜力,融合一切先进文化成就,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是地域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也是地域文化理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旅游目的地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

地域文化的理性回归表现在建筑文化领域,即是“地区建筑学”,“地方主义”设计思想的兴起。注重研究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更注重传统文化创新,强调在寻找、保护传统的同时,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风格,创造与传统结为一体的新景象,以表达新的时代精神。

这些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并不断完善、发展,已成为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创作的思想源泉,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创造现代地域建筑特色方面,不是对传统建筑简单模仿、抄袭,而应是对其深层次内涵的理性传承。创作中尊重环境(自然和人文),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原则下,或探寻地方建筑技术、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这就是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1、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法,按照地区传统的空间布局、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对某些重要历史地段予以恢复重建,以再现地域传统风貌特色。再现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所谓“复古一条街”,生硬套用传统形式,与环境极不协调,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失去了地域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2、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优秀传统建筑进行积极保护,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建筑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材料对其内部空间和结构有机更新,使其具备现代使用功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复兴不是传统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建筑新的时代精神,延续建筑生命,发展地域建筑,创造出新的地域特色。

3、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民居、传统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中吸取精华,在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建筑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模式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备受推崇,是较为普及与推广的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特色和景区规划建设再创造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厕所的设想

第一、必须有时代特征的定位。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规划定点、建造法则、材料工艺到空间围合、外观造型、尺度收放,无一不打上时代因素的烙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兴盛、科技发达、民族和睦、对外交往频繁、人民安居乐业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景区景点最基本服务性建筑,应该完整准确地反映和记录这些信息与要素。

第二、必须有地域特征的定位。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传承等差异明显。景区建筑地域特色的凸现,应从小、从细节做起。越是地方的、民族的,才越有特色。

第三、必须有文化特征的定位。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文化的反映,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建筑。从立意到作品完成的过程,是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等要素在建筑中的掺和、捏合,最终通过建筑作品反映文化价值。

因此,构建新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厕所,必须从建筑立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环节上有机把握,灵活运用,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景观建筑文化目标。

1、建筑立意

立意,本指打定主意和作画命意。用于建筑好比绘画创作前的腹稿,立意如何,直接关系建筑的存在价值与寿命。

1)地域性  地域是建筑的经纬点和立身之地,建筑的构建必须符合地域特征构成的各种要素,如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气候、交通以及南方北方、沿海内地、山区平原、盆地丘陵、湖泊谷地、高原河网、干燥缺水与雨水丰沛等。建筑符号的运用,首先应考虑地域差别和适用性,在建筑符号上突出地域性特征。

2)民族性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习惯、文化、礼仪、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必须尊重民族传统风俗,满足各民族的使用需求,而不是“现代化”的全盘同化。同时,立意把握要去粗存精,舍弃糟粕,创造良好的个性鲜明的民族建筑文化。

3)景观性  景区景点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与周边环境融合,相映生辉,形成新的建筑人文景观。很多景区景点的建筑,在设计时没有系统考虑环境和景观因素,形成对景观环境的人为破坏,成为极不协调的垃圾建筑。

4)科技性  作为21世纪的新建筑,应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措施、技艺。从规划手段、设计方案、建筑造型、到建筑结构、材料、工艺、装饰、清洗、管理,以及地板面砖、金属板材、彩色涂料、粘合胶剂、电子设备、造景灯光等,应结合建筑施工技术、日常管理、应急修缮等均需进行取舍选用,既满足建筑的多快好省,又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繁荣与科技进步。

5)文脉性  建筑单体本身并不一定都存在很高的价值,但群体构成所反映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情和藏匿其中的历史发展轨迹、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结构演变等,则可显示蕴藏其中的独特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要求新的建筑、尤其是体量较大较重要的建筑,不应割断历史文脉,而应寓传统于现代。

6)协调性  建筑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景观,建筑与旅游之间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赖关系 —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受地域文化的阻隔,只要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都有存在的价值,使建筑能够凸现和保持其丰富多样性。

2、建筑规划

规划是建筑的龙头。优秀的建筑立意是前提,规划是关键。

1)地域圈层统筹  城市发展史和现状证明,一定区域内城市与城市间的建筑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体风格和特色很少有截然不同的界限,有一种平缓自然的过渡。因此,旅游景区建筑规划需从更高层次、更广地域上统筹考虑,充分把握地域、民族特色,使建筑在城市与景区景点之间、建筑的单体与群体之间达到衔接自然,流畅协调,互融共存的艺术效果。

2)科学布局定点  建筑具有地标性,科学合理布局定点,可使建筑发挥最佳区位效益,应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遵循经济、节约、合理、科学的原则。

经济 — 综合考虑投入的直接经济效益回报,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何建筑都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节约 — 最大效能的利用土地资源和水、电等不可再生资源;

合理 — 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给人方便、美观、大方、安全;

科学 — 利用科学手段、技术,多方案筛选优化,并努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3)设施功能完善  根据旅游厕所的使用需求,科学配置好路、水、电、暖、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注意其他服务性设施的设计,使旅游厕所的综合服务、使用功能完善而不缺失。同时,注意与周边环境、相邻建筑环境和基础设计的衔接配套,有机融会一体,发挥设施功能的最佳作用效能。

4)特色风格明显  根据景区景点自身特征,旅游厕所规划设计要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外观造型、色彩、尺度、线条、装饰、用材,既有个性特点,标新立异,又与周围建筑和景观环境相呼应,合拍、和谐、互融,自然得体。让当地人看了亲切、游客看了舒服,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烈的视觉识别冲击。

5)体现以人为本  旅游厕所应满足被服务对象的需要,符合不同游人的心理、生理和卫生习惯,充分考虑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需要,又要尊重和亲近自然,不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是维护使用者的人性、人格尊严在建筑规划设计上的具体体现。

3、建筑设计

设计是建筑立意和建筑规划意图的具体体现,是建筑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1)功能  首先考虑使用者舒适、方便、安全、卫生、便捷、隐秘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十分注意先进、节能、生态、不污染环境,有益使用者和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

2)材料  复合材料、生物材料、无污染材料应为首选,兼顾经济、实用、大方、耐久,性能良好,采购方便,尤其应遵循就地、就近取材的原则。

3)工艺  提倡使用新工艺,流程简单,安全可靠,方便操作,性能持久,防老化、抗疲劳、适应性广,易于操作的先进又简单的工艺技术,对传统的手工工艺、机械工艺尤其是土木构架技艺应注意挖掘、整理和提高,积极加以利用。

4)造型  造型是体现旅游厕所单体个性、景区景点环境画龙点睛的关键,也是产生视觉冲击力,进而产生观感效应的根本所在。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线条流畅、组织恰当、特色明显、观感舒服,是旅游厕所建筑造型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色彩  色彩是材料施用于建筑外表的质的视觉反映,大色块、小块色、碎色块、浓烈的、恬淡的、雅致的、古朴厚重、轻描淡写,对比、反差、韵律、节奏,都是色彩的具体运用手法,应浓淡得体、厚薄相宜、观感自然。

6)尺度  尺度比例是衡量厕所建筑和周围环境及群体建筑和谐与否的标志,占地大小恰当、高低比例协调、注意建筑轮廓、空间分割科学、开合角度适宜、收放适度有序、线条圆润流畅、过渡衔接自然等,是确定尺度时应综合把握的因素。

7)风格  旅游厕所单体建筑应有独自的风格与个性。单体风格建筑的累加影响整个景区景点旅游环境的形成,而风格个性又与民族、传统、地域、历史、文化、经济、观念的种种因素不无关系。从景区景点整体和布局环境上把握,在单体、细节上具体表现,杜绝千篇一律、模仿抄袭,是景区景点风格凸现和形成的关键。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