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胜 简介

名誉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副所长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 常务理事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 主席、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 理事长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疆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深刻把握“1•5”讲话关于社会革命的内涵及其意义

作者:王立胜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8-07-20

摘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1.5”讲话中提出的 “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应深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一系列伟大社会革命的结果和继续。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我们认识、思考和把握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历史观的层面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根据。

15日举行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的内涵及其意义,对于我们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投身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社会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社会革命之“社会”,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领域,狭义上的社会革命,就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等相对应。而广义上的社会革命,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包含政治革命等多种领域、多种形式的革命。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革命通常用以指先进阶级用暴力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国家政权更替,这时的社会革命,就主要表现为政治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总体看来,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政治革命以社会革命为目标,社会革命以政治革命为手段,当政治革命告一段落时,社会革命不仅没有结束,而是重新启程、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政治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是政治的最高行动。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当现行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必然要求通过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伟大社会革命论断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1·5”讲话,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视角,对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97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社会革命的过程。早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曾经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总结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议》指出:“我们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我们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斗争,正是这个伟大革命的一个阶段。”这段精辟论述,深刻阐述了伟大革命和伟大斗争的内涵,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斗争并没有结束、并没有完成,明确将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置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全过程中,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全过程都是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这段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党从来不认为自己取得政权后,革命任务就完成了,不再需要继续进行革命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奋斗的又一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3.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一命题: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看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论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新时代的中国现实,在哲学层面上重构了中国史观,成为我们认识、思考和把握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彼此之间的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论断是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这就告诉我们,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往往需要通过政治革命夺取政权;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完成之后,社会革命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的社会革命的继续。

但一个时期以来,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涵义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淡化,比较典型的思潮是“告别革命”。这种思潮认为我们党领导的政治革命是激进主义、暴力和情绪化,既然我们党已经夺取政权变成执政党了,那就没有必要再提、再进行社会革命了,社会革命逐渐被回避、淡忘,甚至连少数共产党人讲起革命和社会革命,都不是那么理直气壮。这些理论把社会革命等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行动,把以暴力为形式的政治革命等同于一切革命,无视社会革命的丰富内涵,从而得出了谁主张进行社会革命、谁就是主张阶级斗争的结论,进而把革命妖魔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在历史研究中,有些人主张摒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认识、思考和把握中国历史问题的革命史研究范式,倡导和重构排斥革命史范式的现代化史研究范式,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泛滥提供了历史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地回答了社会革命的内涵和特征,科学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强调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把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在历史实践中辩证统一了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历史观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中国历史上,每到一个重要转折的历史关头,人们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从哪里来?现在何处?要到哪里去?这个时候史观问题就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地重建了中国的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于分析中国历史,建立了中国革命史观,建构了对于中国历史的马列主义历史叙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这个历史叙事完成的标志就是1940年出版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革命史观之所以能够被接受,除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外,还因为它与中国的传统史观也有契合之处。从本质上说,中国的传统史观是一种历史倒退论或者是历史循环论。循环论加上天命说,就足以支持一个王朝新的统治者的实施统治的正当性。这个叙事模式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所改造,中国共产党革命叙事的核心概念是人民。孔孟革命叙事的核心是民意就是天命,违背民意就是违背天命,就要革去统治者的天命。这样,共产党的革命叙事与孔孟的革命叙事就有了衔接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人民,共产党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观不仅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革命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实现现代化是中心任务,从现代化的角度回顾历史,树立现代化史观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党性质,更不能进而否定革命史观。这是因为,在中国,由于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革命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前提或者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治革命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完结,社会革命还是一个很长时期的任务。上述引证的《决议》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把革命党和执政党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是不对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的论断是对中国历史观的再次重建,把这个认识论上的对立彻底解决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方式。这个叙事应当是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有机统一。

2.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的重要论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不间断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框架中来进行历史定位,这样就从历史的角度科学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根本认识,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革命论就成为我们从本质层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1·5”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又是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革命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对新时代的质的规定性的科学判断。其深层涵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都是伟大的社会革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个伟大的社会革命的一个最新阶段,而不是其它任何阶段。在“7·26”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连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深刻含义在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伟大的社会革命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还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这个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1·5”讲话中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高度告诫我们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是要求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回看、比较、远眺”的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鉴别人、规划未来。

认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可以发现,他本人就善于从广袤的历史长河中回看、比较、远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仅是他作为大国领袖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方法,用长时段和各个领域的历史思维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这种方法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著作之中。

在十八大以来的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论断,形成了很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很多人对于那些创新性的论断进行了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系统的理解,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他直言“这句话涵义是很深的”。而有些人就对此很不理解,认为现在已经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强调“伟大斗争”,斗争的对象是谁?斗争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这个提法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早在1962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仍然面临“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新的阶段来理解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问题就比较明朗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当然需要进行伟大斗争。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省部级领导干部十八大精神培训班的讲话中提出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著名论断。对这“两个不能否定”,如果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的论断来认识这个问题,把这两个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历史阶段置于一场具有连续性特征的伟大社会革命中进行理解,就会豁然开朗。再比如,从伟大社会革命的宏观视野去理解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去理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间的关系,也会获得理论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

3.在历史观的层面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根据

首先,推进“四个伟大”的关键是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另一方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能否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关键也在于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革命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明确地提出“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要求,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必然要求我们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革命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这些表明,我们党执政之后并非不需要革命、不再革命了,而是要领导人民进行更长期、更艰巨、更深刻的社会革命,这个革命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奋斗。所以我们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革命党,是革命的执政党或执政的革命党。

最后,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要求我们牢记自己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何为革命精神?毛泽东曾经有一句名言: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邓小平曾经把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指出“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