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要多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感受

作者:瞿长福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25

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乡村的认知。这个认知与每个人的经历经验、情感情思、学识素养交织在一起,就有了远近高低、色彩斑斓。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许多人埋在心底的感情如细流汇聚成河,奔涌荡漾,对乡村又增加了更多新的想象与期许。

在因外出求学、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从小便离开乡村的游子眼中,乡村是亲切的、柔和的,蕴含许多既能表白又难以言说的情愫、寄托与希望。这个乡村,无论富裕或贫穷、热闹或落寞、向往或疏离,也无论自己能否再回去、是否愿回去,唯愿乡村更美好的心态构成了大家对乡村共同的情怀与乡愁。

在来回奔走、上传下达、亲力亲为的乡村干部眼中,乡村是繁杂的,也是现实的,因为这里是他们工作的平台和事业的舞台,理性冷静既是职业素养也是工作要求。在这里,乡愁可能具体到一条小沟的整治,乡情可能是今年的水稻价钱好不好,必须脚踏实地才能梦想成真。在他们心中,乡村可能被细分为人口乡村、土地乡村、产业乡村、收入乡村、居住乡村、文化乡村,每一栏都是成绩也都是困难,尽管条件有好坏、能力有大小、方法有优劣,但他们的努力在年胜一年的变化中已经显现出来。游子心中的乡村,是个人体验式的乡村,更多是心灵独白式的寄托。乡村干部心中的乡村,更多是工作对象,是规划目标,行动与改造是他们追求美丽乡村的不二选择。但需要看到的是,他们对乡村美丽的追求,更多是外部审视性的。而乡村中最大的群体,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现在的乡村怎么样,农民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尽管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并不是他们在发声。生于斯长于斯的酸甜苦辣、老于斯死于斯的春夏秋冬,使农民最理解乡村社区的深绿浅黄。或许乡村的变化没有游子们希冀的那么梦幻,或许村民的觉悟难以达到干部们追求的高度,但乡村在变,田野在变,生活在变,需求在变,最能感知这种变化的,最为身在其中的,是农民。对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说,乡村就是生活的全部,无论乡村怎么改造改变,让日子更轻松自在、更美好舒坦都是不变的内核。所以,振兴乡村过程中,不能玩花架子还笑话农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此,今天的乡村,其实是不同人群内心追求与外部改造共同着力的结果,既是自然历史形成,也是时代力量驱使。不同的人群,在面对乡村时都有理性客观的一面,也有感性主观的一面,就看能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盲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旗帜正高高飘扬,需要我们在这一整体战略指引下,既美美与共,又各美其美,既尊重青山绿水,也尊重人心向往,尤其是,在尊重不同人群的美好追求时要把农民主体地位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载自2018418日《经济日报》,作者系《经济日报》记者)